第349章 布政

第一批清洗已經告一段落, 其余人的議罪大多就是走一個形式。但國家目前面臨的問題,現在已經清晰地擺在台面上。

首先,尚書台及各部、九卿、以及大部分文吏僚屬缺額極大, 需要及時從各州郡遴選。再者,司州的亂軍四散開來, 沒有了王叡的統領, 反倒開始作亂。災民需要調撥糧食賑濟,軍戶、在籍的良民也要遣返回原籍。同樣,王叡也要迅速緝捕歸案。盡管王濟的供詞中沒有任何證據指向王叡參與到謀反之中, 但是王濟本身就是謀逆罪,子孫自然也都不能幸免。

最後, 渤海王既然已死,那麽與楚國的聯姻也就擱置了。楚國公主如今已經過江, 是否遣人送返也要再議,但朝野中不乏有聲音要求皇帝本人將楚國公主接納下來。國家需要休養生息, 沒有力氣去打一場舉國之戰。

尚書台最先做了整改,諸多曹令合並, 減為六曹, 即吏部、民部、祠部、七兵、都官、度支。以錄尚書為長官,令、仆射副之,置六尚書、二丞。

其中祠部合並了原來的祠部、儀曹, 掌宗廟祭祀禮樂制度,從九卿之一太常裏瓜分了大部分禮儀職權。而原來的太常僅剩下管理皇帝陵墓、寢廟所在縣邑,每月巡視諸陵, 並兼管太學部分事務, 算是徹底的高位虛置養老崗。祠部尚書現由侍中孔昱兼任。

民部合並了原來的左右民曹,掌民事及土木工程, 削減了司空的職事,將作大匠棄置不用,新民部尚書由原來的將作大匠陸擴繼任。

七兵尚書掌軍事樞務,主管全國軍事行政,領左右中兵、外兵,及騎兵、別兵、都兵七郎曹,掌全國兵籍、征兵、儀仗。從本質上來說,打破了一部分州刺史加兵的統治壁壘,國家對兵力會有一個更為直觀的了解。七兵尚書目前尚未置,但未來或屬宗王,或屬寒門。

而都官部職掌制定律令法制、徙隸、水利工程、舟船津梁、宮廷百官膳食等務,從廷尉處瓜分了部分權利。都部尚書由江恒擔任,只是江恒身在司州,暫時由二丞接手部分事務。

而吏部尚書仍是蘇昀沒有變化,度支尚書由衛漸出任。

諸事悉定後,一場涉及三公、尚書、中書的禦前會議也要在晚間召開。這一次身為太尉的北海公元丕也派了特使符明安前來,一是賀新帝登基,再者匯報北境六鎮一年的情況。

“部分糧食和奏表都是未牌時分直接送到雍門,衛尚書親自簽的收訖單子。其余的都調轉至淳化渡口,準備趁著春汛之前起運,一個月就能到司州了。”周恢一邊命人點燈,一邊向元澈做著匯報,“豫州那邊,目前還沒有消息。倒是楚國使臣先來了,陛下要今天見嗎?”

“看看今天的議程吧。豫州這個朕知道,北平亭侯想要親自過來一趟,順便押送糧草。”元澈點點頭,又問:“劉炳呢?傷還沒養好。”

周恢道:“劉正監說自己有年紀了,一時半會只怕難行動,就把殿監的事情都交給奴婢了。”

“他倒識趣。”元澈一笑,“既然如此,你就先任著。等那件大事辦妥了,就給他調過去,他踏實你也踏實。”

周恢遠遠瞧著和眾臣一道走過來的陸昭,笑著道了一聲噯,之後趕忙命殿內司儀的掌事就位。

陰平侯王業的請罪奏表與益州遴選的官員名單一路從西南向東北,以一日百二十裏的路程飛向長安。同樣押送至京城的還有三十萬斛糧草,俱是益州世族繳納的。如今離春季決算還有一段日子,陰平侯主動提前上交籍冊,也是一種示弱。

宮燈都被點亮了,整個殿宇恍如白晝。在所有人入內之後,殿內所有的門窗都被關得牢牢的,與此同時,裝著滿滿籍冊的數十口木箱被整整齊齊地擡了上來。大殿西側此時已經設立了兩條長長的木案,由民部尚書陸擴、度支尚書衛漸一起,以及部曹下各十名文吏,對益州的錢糧狀況進行統一核算。

站在大殿東側的自上首起是太保兼司徒吳淼、司空平尚書事王嶠,隨後是百官之長、尚書台的實際掌權者錄尚書事陸昭,緊接著是孔昱、蘇昀,最後才是時任中書的魏鈺庭。如今的執政核心班底仍是以世族為主,但七兵尚書未來必是寒門當選,外加上在司州的江恒,實質上核心事權已由陸家和寒門分掌,陸家稍稍占優。

很快,宮殿裏響起了“噼裏啪啦”算盤撥珠的連天價響。這些文吏都是新選拔出來的,籍冊由一名侍郎來念,與此同時,文吏們的左手不間斷地撥打著算珠,並在每一核算階段用行楷記下賬目。

望著這些能夠迅速上手的得力文員,元澈對吳淼道:“果然如太保所言,天下良材遠未之盡。”

片刻後,賬目陸陸續續算了出來,民部尚書陸擴拿過賬目交給了皇帝。元澈看了看,道:“三十萬斛糧草再加上豫州的四十萬斛糧草,賑濟司州,補充關隴,倒是足夠。益州遴選的人名單有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