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2章 立場

在達成某一個共識後, 眾人的施力點也便有了方向可尋,關於北鎮設立郡縣、賦稅以及相關政令旋即被加以討論。

為了盡快送走北海公這個尊大佛,以薛芹為首的一眾掾屬可謂不遺余力開出了極高的價碼。原六鎮地區設立朔方郡, 由北海公元丕兼領郡太守。取消鎮民鎮戶,改為普通民戶。朔方郡十年之內免去一切賦稅, 但兵役仍如常, 由朔方郡各家承擔。當然,還應有一些位比三公的賞賜,不過這些已經不是他們能夠置喙的了。

丞相府議事剛剛結束, 永寧殿便有人傳話,請吳淼、陸昭等人入覲賜膳。

尋常時日, 皇帝於宮中賜膳不過是將飯食送至各處,但今日特地宣詔, 想來也有要事。陸昭與吳淼不敢耽擱,即刻動身前往永寧殿。

永寧殿外此時也有其他等候之人, 太子與淄川、渤海二王,姜紹亦在列, 眾人相繼見禮。元澈已有幾日未見陸昭, 本想上前搭話,卻見姜紹搶先一步,拉過陸昭笑語道:“這幾日宮內宮外俱安, 連荒敗的逍遙園一帶都已肅凈。吳郡瓊枝紮根北庭,如今連同近畔也都不乏清風濯濯。”

陸昭如今風頭正盛,身邊不乏吹捧之詞, 然而面對姜紹過於熱情的誇獎, 連她也是尷尬難言。姜紹也不理會其他人蹙起的眉頭,開始詢問起行台風物, 直到魏帝宣詔,眾人才各自整理儀容,班列入殿。

由於京畿才收復,皇帝賜膳也沒有太過奢華,即便是三公也僅有一道葷菜。陸昭的菜式如今與吳淼、姜紹等人等同。只是三公多為花甲老人,即便是葷菜也是燉的極軟爛的肉湯,素菜多做成羹湯。也難怪,做到三公者基本都是蒼髯老者,就算是侍中等近職也都是孔昱這樣難稱壯年之人,膳房早已經習慣作此布置。陸昭覺得也不能怪他們,怪只能怪自己混得太好。

席間,皇帝自然問起了京畿治安之事,陸昭也如實作答。然而話音剛落,卻見元湛遙拜上座中的皇帝,道:“兒臣也有一言想稟明父皇。”

魏帝擡擡手道:“說吧。”

元湛既得允許,旋即出列趨步殿中,而後再行禮叩首道:“父皇,兒臣以為京畿雖安,但宮城早已殘敗不堪,禁軍宿衛也不過萬人。眼下各鎮勤王,耀兵地方,與其待來日方鎮相聚長安,不若暫時遷居平城。平城雖不及兩京繁華,但守備充足,上可慰先祖在天之靈,下可撫六鎮舊貴之心。聽聞太子殿下也即將成婚,何不借此機會郊祭昭告,復我魏國舊俗?”

元湛話一說完,眾人皆放下杯盞,靜默不言。姜紹甚至不乏有些局促地看向陸昭。

魏帝卻不置可否,先命劉炳替大家布菜。待氣氛稍稍緩和下來後,才開口道:“大禹出於西戎,文王生於東夷,皆德居中原。屠各小醜尚惜漢甥之名,朕承天命,國祚豈能輕移?”

所謂屠各小醜乃至西晉末劉淵。劉淵本是屠各族後裔,卻為了承接漢命,篡改自己的族譜,改為與漢朝劉氏有聯姻的南匈奴後裔。這看上去並不高明的政治手段,卻是一個非漢政權參與逐鹿中原所邁出的第一步。這樣的表態幾乎是從最高層面喊出魏國仍要靠漢人,確切的說是漢人世族來進行政治融資。

說罷魏帝又看向陸昭道:“聽聞謝家郎仍在淳化縣?”

陸昭低首應是。

魏帝嘆了一口氣道:“先前北鎮鎮民生亂到底是何緣由,你讓你的堂兄速去查清。”隨後又對下座眾人道,“朕身體略感不適,諸公先慢用。”說完便在劉炳的攙扶下,慢慢起身,往後殿去,臨出門時,對元湛道,“三郎,你隨朕來。”

元湛從殿中起身,有些不知所措,然而還是順從地跟著皇帝與劉炳來到後殿。如今既避開眾人,魏帝在房間踱步幾回,忽抄起供案上一柄塵尾,猛擲向元湛。皇帝雖然體虛,但到底用了十足十的力氣,那塵尾打在元湛側頰,那半張臉瞬間生出一寸寬的紅印。然而魏帝似乎仍不解氣,對劉炳道:“讓人杖他二十!”

元湛雖不是皇帝最寵愛的皇子,但自小到大也從未受過什麽委屈,見此陣仗連忙跪地求饒。

魏帝怒極反笑,道:“你若想讓我元氏命喪於此,便只管告饒。說,是誰教你作此言論?”

元湛也嚇怕了,怔了片刻,方開口喃喃道:“是五弟言道於我,京畿紛亂,不宜居住,不妨遷回平城,除此之外,不曾再有旁人了。”只是元湛也未說出全部,元洸還曾言,既然當初西郊祭祀自己曾作手書,不若直接出面主張恢復郊祀。可是這事他的父皇根本不知道,自己這種做法也頗有越俎代庖之嫌,他又怎麽能夠說得出口。

魏帝聽聞此言,默默坐了回去,沉吟良久,卻並不覺得此事是元洸所言。平城距離渤海國太遠了,他想不到元洸有什麽立場來提及這件事。但另兩個人的的確確是有立場的,那就是姜紹和舞陽侯。姜家原是趙國遺族,平城居其西,離原趙國的晉陽不過一山之隔,過了井徑既可東入河北,而冀州刺史又是秦家的人。一旦決定將首都遷移至平城,看似擺脫了眼下世族圍攻的局面,但同樣意味著魏國皇室摒棄了所有關隴世族,依托的重點只有姜氏和北海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