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新貴

兩三名老邁文臣的中間, 被擁簇著的年輕人格外顯眼。他頭冠上插了一對雉雞翎,身穿卻不過儒袍,幹凈而英氣的面容較之兩年前, 多了幾分老成。魏國雖然多用驍勇悍將,但大帥必用儒將, 文多於武則懦, 武多於文則悍。在日益廓清的世道中,這股穿著遂成風氣,時人品評中再加以稱贊, 倒不失為一種快速上升的通道。

等周圍人散了去,蘇瀛轉向元澈行禮道:“殿下無恙?”

因先前陸衍大殮之禮上, 蘇瀛那一番話有些欠妥,考慮到吳地本土世族的情緒, 元澈還是暫任揚州刺史督軍事,離開之前方才向蘇瀛交割。

元澈原本鐵著張臉, 然而面對蘇瀛,也變得有些笑意:“好不好的都一樣, 你常在荊揚兩地奔波, 回長安一趟不容易。此次是為關中戰事?”

蘇瀛道:“末將回京述職,正逢吳地上繳課稅。如今江夏已能自足,故將物資錢糧送往關中。只是錢糧數目有限, 僅二十萬余,大戰迫在眉睫,不過杯水車薪罷了。”

元澈聽罷點點頭, 蘇瀛明面上督荊、揚二州軍事, 其實魏國荊州只有江夏一郡,與楚國劃漢水而治, 為軍事重鎮。至於吳地,盡管有了兩年的治理,但當地豪族林立,私兵眾多,也並非一日就可以分化瓦解。

而蘇瀛在揚州連個單車刺史都算不上,家世地緣又不可能與當地豪族打成一片,這一州的課稅能收上來已經不錯了。就這樣,每年中央還要對這些豪族做出各種政治上的讓步。要知道前朝時,光三吳之地的錢糧足以支撐與南匈奴作戰數十年的消耗。

陸昭聽完,心裏也打了個算盤。俗諺道,三吳之資可平世,西蜀之用養千年。昔年父親在位時,北據強魏,南托世家,總石頭津倉、台城內倉、南塘、常平四倉,便年有八十余萬。而南面世家雖有占山固澤,吸納民眾之弊,但年年稻米絲絹通過州郡台傳,也有數百萬之用。

如今在吳地執掌銓政的雖然已經不是虞衡,但他是當年反叛的第一人,所以魏國開出的價碼極高,基本將地方人事權交予他。畢竟這個投降好招牌還是要立住,因此即便虞衡身死,朝廷依然任他的弟弟虞欽為大銓選。

本著背叛吳國不背叛世族,不管是虞欽的腦子還是那群地頭蛇的素質,都不至於鬧僵。地方上保證了吳人自治,做事有商有量,而軍權又在魏國人自己的手裏。這樣的配置還不至於連糧米都收不足。

作為當年的吳地梟首,只怕陸家此時已經成為皇帝遷怒的首要對象。聽完蘇瀛說的話,元澈的余光掃了一眼身邊的陸昭,平和道:“自古吳地難安,慕洲你素有仁德之名,還要以懷柔之策時時安撫。”

蘇瀛順著元澈目光看去,想了想,和拳道:“如今時局,自當舉國勠力,同心同德,末將謹遵殿下教誨。”

此時劉炳一躬,伸手引著,對元澈道:“殿下快些請吧,保太後、薛美人和五皇子都在裏面候著呢。”

宣室殿裏有淡淡的松木香。高祖時,未央宮皆由杉木建造,不難看出這裏已被翻修過了。原是個大通間,如今被分成內外兩殿,內殿已被改成了書房格局。

魏帝並不在正殿,因此最正中的座位暫時空著。魏帝禦座的旁邊是一名衣著華貴的老婦人,眉妝濃而高挑,原本是盛氣淩人的妝容,但是她的眼角卻沒有一絲盛氣,反倒多了一分莊重與從容。此時,她手中拿著一只十二羽鳳翊步搖逗著懷裏的嬰兒。陸昭知道,這是保太後。

陸昭曾聽聞這位保太後出身涿郡賀氏,祖上未有兩千石者,最高不過官至太守。當年賀氏女以寒素之身入宮,歷經兩代苦心經營,如今賀氏已是朝中一等一的高門。

保太後讀書知史,為人世故通達,是魏帝生母親自挑選作為皇帝乳母的。其子賀循領並州刺史,其侄賀祎更是當朝丞相,又有保舉魏帝登基之功。如今看來,魏帝生母當年的抉擇的確頗有遠瞻。

站在保太後身後的應是薛美人,只是屋內晦暗,她又站在燈火照不到的邊角處,陸昭並不看的十分真切。然而薛美人面容楚楚,尤其是那一雙藍灰色的眼睛,如煙如雨,讓人看著真是墜入雲裏霧裏。

然而,將這些人收盡眼底之後,陸昭的視線便停住了。

坐在一旁的元洸也頗有默契,同樣也是眼皮不擡,開始盯著手中的笏板。

此時魏帝不在,因此劉炳便領著陸昭一一同保太後等人見禮。對於保太後,陸昭亦行了叩拜大禮,然而對方似乎遲遲不肯點頭讓她平身,仍舊是逗弄著懷裏的嬰兒。

小女嬰此時已有六月大,正是想要抓物的時候,因此一經逗弄便笑聲連連,連同旁邊的幾名內侍和女婢看著都覺得可愛可憐,目露微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