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4章(第3/4頁)

就在謝九娘感慨的這個時間,何似飛已經接到了喬影的花枝,將其簪在發髻上。

“啊!狀元郎接到了我的花枝……不、不是我的!”

“那朵紅色的花到底是誰的?我一直看著狀元郎呢,就等著扔一朵花到他懷裏,他手裏怎麽一下就多了一朵花?”

在何似飛接到簪花前,街邊的姑娘們還都想著‘拔得頭籌’,自己先把花扔到狀元郎懷裏,但他都戴了別人的花,大家這邊基本上都成功不了了,於是,一個個將絹花、花枝都往他身上砸。

這下,何似飛就是能飛都躲不開如此多的花、手帕、香囊了。

何似飛活這麽大來第一回差點被絹花給埋了,尤其狼狽的讓馬兒速度放快了些,才從花堆中脫身。

只是脫身後,就再沒看到喬影的身影了。

喬影居然只是悄悄給他贈了一枝海棠花便離開。

雖說何似飛知道他一定在哪兒悄悄看著,可以何公子從來不怕人議論的性格,要是他能看到喬影,估計滿京城姑娘都要循著他的目光看到喬影了。

謝九娘看著何似飛的目光在人群中逡巡,明顯是尋找她那個不想多添麻煩的徒弟。

畢竟,若是被人看到喬府的小公子喬影給新科狀元簪花,定然會橫生枝節。

——這倆人,送個花還要搞得偷偷摸摸。

“何兄這朵海棠好漂亮,一定是哪家姑娘悉心栽培,采摘下來後一刻不停的送來的。”葉辰打量著何似飛頭頂的花枝,笑著道。

“倒不一定非要是姑娘。”何似飛見他頭上簪的是一枝芍藥,轉了話題,道,“葉兄這朵芍藥開得正艷。”

葉辰開心起來,便下意識忽視了何似飛前一句話,道:“確實,我方才看了看,除了給你砸得花枝多且美之外,剩下就是給我的多了。原本該享受如此殊榮的是顧兄才對。”

說到這裏,葉辰壓低了聲音,“我曾聽顧兄的好友說過,考完殿試後,顧兄將文章一字不漏的謄寫下來,拿給他恩師看過,那位大人都覺得極為不錯,定然是一甲的名次,沒想到……怎會落得了一個十二名的地步。”

何似飛對此倒沒有什麽驚訝的。

如今滿朝廷文武都覺得新帝年輕,太後年紀也不大,在決策上幫不到什麽忙,國家一切大事還都仰仗三位內閣大人。

這確實沒錯,也確實是事實,但這種情況放在先帝身上可以,因為先帝害怕出錯、害怕自己這個皇帝當不好遺臭萬年。可成鳴帝……正是年少輕狂,想要像先祖一樣做出豐功偉績的帝王。

所以,被文武百官所看好的文章,當真不一定能入得了陛下的眼。

如果那位顧明宇的文章提道讓皇帝不要輕易下決定,估計皇帝就要輕易的把他排在前十開外了。

何似飛倒不是覺得文武百官不夠聰明,看不出陛下的心思。

只是因為他們想問題的出發點跟何似飛不同——先帝留下的肱骨之臣所看重的國之將來,怎麽才能讓大厲朝千秋萬代。

比如唐大學士潛心研究算科、工學,力求造出更大的船只,出海探索,還要改良水車灌溉的效率,讓農田產糧率更大;

曹大學士力求整頓奢靡腐敗的現狀,讓朝廷的政策能真正落實下去,讓百姓們日子更加富足;

孔大學士看似那邊都不摻和,但他卻是出了名的‘萬金油’,是朝廷內連接文官與武官的紐帶,就連兵部尚書喬淞遠,見了他也得賠笑。

但成鳴帝的心思顯然不在於此。

嬴政十三歲即位,十五歲攻韓國十三城,十七歲連取魏國二十城,十八歲已經能擊退五國聯軍……三十八歲橫掃六合,一統天下。

同樣的少年帝王,如今的大厲可比當年秦國國力要強盛數倍,成鳴帝想要做出點令後人嘆服大事,其實很正常。

何似飛估計,成鳴帝應該也隱晦的跟內閣大臣們提過自己的想法,但如今三位大臣都是‘保守派’,追求‘穩中求勝’,對開疆擴土、揚我國威的事情著實不大感興趣。

不止如此,‘保守派’並非保守這幾年,他們的根基著實深重。

當年余明函還沒想著開疆擴土,他只是主張要‘變法’,結果就慘遭孤立、栽贓、貶謫。

這種事情,孰對孰錯,只能等到千百年後,由後人定奪。

余明函是因為被排擠在核心政治圈外四十多年,又費盡心血,耗費三十年編撰《通志》,博古通今之余,才能跳出世事看問題;何似飛是他一手帶出來的,又是末世的穿越者,才能有如此思維模式。

但這種思維模式就很好麽?

其實也未必。

余明函不也是在起復後,還是適應不了朝堂的風格,再次請辭了麽?

有些時候,當一個‘迷糊’的當局者並非是一件不好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