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2章、法寶(第2/3頁)

連宮本都悄悄問,三年了,我這個臥底是要轉正了嗎?

好在他們看過樣片就完全放心。

就像眼前拉開序幕的電影。

灰白色的電影場景。

在迷霧中,隱約看見對岸有些山體、巖石的輪廓。

掃過的鏡頭靜謐得仿佛什麽都沒有,甚至還有一只鷺鷥鳴叫著飛過這與往日無恙的清晨水面。

這個空鏡頭下,用英文帶著打字機的聲音交代了時間、地點。

下一刻就好像從地裏冒出來一樣,無數密密麻麻的德械軍人,從隱藏的草叢、蘆葦、田地裏爬出來!

光是這第二個鏡頭就讓所有人屏住了呼吸。

動用了三千群眾演員的結果就是讓整條河邊全都爬滿了身影!

除了背上槍械偶爾觸碰鋼盔、腰間金屬扣擦掛到什麽的零碎聲音,全都是默默的匍匐前進、下水、泅渡……

第三個鏡頭則是顫抖的手特寫,拿著指頭那麽大點破碎的玉鐲塊壓在唇邊念念有詞的祈禱,同時用搖鏡頭表現出一張緊張蠟黃的臉,也不知道是雨水、露水還是他緊張的汗水,鋪滿了臉頰往下滴。

攝影機鏡頭慢慢的跟隨他推進河水裏,有水灌進耳朵的偶然閉音,也有推著槍械裝備艱難鳧出水面的一點點波浪聲。

第四個鏡頭拉開,仿佛在水面掃過一張張年輕稚嫩、老成持重、驚恐不安、麻木不仁的臉龐,他們都頂著各種臟兮兮的德式頭盔,推著用米糧口袋臨時鼓起來的空氣包,無聲的渡河。

就真實,無比真實的沉浸感。

那種感覺眼裏進了水的灰蒙蒙,奠定了後來被無數好萊塢電影都應用的戰爭色。

直到嗖的一聲槍響!

並不是多清脆多響亮,卻帶動一大片槍聲炸豆子般擊碎整個河岸的寧靜!

到處都是槍響,子彈打進河水裏穿透的氣泡,穿過人體擊穿帶出的血水散開……

聽覺在浮出水面的時候差點被震耳欲聾的槍炮聲又給擊破!

整整二十分鐘殘酷的戰爭場面!

看不到大規模的俯拍鏡頭,只有局部、個體的表現。

不是從整體上去觀看這場戰爭是怎麽在打,戰線如何推進,要怎麽才能打贏。

沒有!

就像人世間的每個個體,其實都看不到時代的進程,不知道在歷史洪流中自己該幹什麽,在哪裏。

只能懵懂的面對整個世界。

我們能看見自己和周遭就不錯了,哪裏知道大局。

類似荊小強當初給奈克設計的那個足球廣告,第一人稱視角的戰場觀感。

才是這組鏡頭的精髓。

所以畫面中呈現出來的就是每個人物都展現出獨特樣貌。

對岸同樣也是隱蔽起來的敵軍,陰狠的等到這邊大量人員都下水泅渡,連槍沒法舉起來還擊的最虛弱時刻,才突然也從隱蔽戰壕、草叢、石群後面發起攻擊。

被打斷了胳膊的士兵,站在槍林彈雨中已經完全懵了,毫不遮蔽的來回走動找失去的胳膊,然後被子彈擊倒;

被打中了鋼盔的幸運兒,卻木然的摘下頭盔看著上面的凹陷還沒明白怎麽回事的瞬間,又被另一顆子彈射中頭部帶翻;

這都是細節的表現,如果是國內常見的那種大場面俯拍或者航拍,這些普通人在戰爭中的遭遇將不會帶給遠離戰爭的人任何震撼跟沖擊。

甚至還會熱血沸騰的覺得多宏偉多振奮。

這才是這種拍攝方式的罕見之處。

用最真實的戰爭殘酷,表現對戰爭的厭惡。

即便有幾個從敵人的歪把子機槍、三八大蓋背後帶來的視角,看到的也不是戰場全景,充斥畫面的也僅限於河灘上的各種移動、破碎人體。

如此大場面的戰爭,攝影機緊跟每一個士兵,以近乎貼近地面的角度來拍攝戰爭。

給觀眾帶來的遠不是事不關己的豪華視角盛宴,更多是心靈的悲憫。

這時候再反復把特寫鏡頭給到伊面那顫抖的手,他的面部特寫,讓我們看到每個普通人都不願面對戰爭,戰爭給普通人帶來的肢體跟精神上雙重創傷。

可在顫抖之外,恰恰也是拿著的這點破碎玉鐲段,仿佛給足了他勇氣,一次次躍出隱蔽躲藏點,帶著明顯是個老兵的嫻熟技巧,從一盤散沙的屍體和幸存士兵中間,逐漸組織起隊伍進行反擊……

這種渲染了大量恐懼之外,再強調義無反顧站起來去面對的勇氣,才是最偉大的勇氣。

比愚昧無知的蠻勇更接近人性,也更打動人性。

這可以說是好萊塢電影裏面最擅長的刻畫方式,而內地還在各種宣傳十年不回家,父母去世不歸來,非要簡單粗暴的打造成鋼鐵形象。

個體必須要為整體犧牲服務,誰更容易獲得普通人的認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