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2章 祭田

家中的這些田地,其實在京城時,林遠秋心裏就有了盤算。

反正捐給族裏當族田是肯定的。

只不過族田分祠堂田、寺廟田、墓田、祭田,還有學田。

其中祠堂田、寺廟田、墓田的收成,基本用作族中各項祭祀的花銷。

而祭田的收成,則用來賑濟貧困族人,比如施醫藥、施糧食、施棺木等等。

至於學田,顧名思義,自然是用來興辦族學或者私塾,以及資助族中子弟的束脩和應舉赴試的費用。

就像林遠秋上族學的那會兒,請王夫子的束脩,還有當年去縣城參加縣試的路費,以及每年獎勵學業優異學子的筆墨紙硯,都來自學田中的產出。

如今族裏就有林有志當初考中秀才後,捐贈的十二畝學田。

既然是學田,那麽當時去衙門登記時,就規定了這些田地的具體用途,按照本朝的律法,既然定性為學田,那麽他的收入,只能歸作族內子弟的教育費用。

其實專田專用可不止學田,其他像祭田,祠堂田這些都一樣。

這是朝廷為了避免出現族事糾紛,才下的規定。

是以,凡族中田地去衙門登記時,必須講明用途,之後都不能擅自挪做他用。

這也是林遠秋在捐贈之前,想著該給自家捐贈的水田作個怎樣定性的原因。

時下學成出仕之人惠及族人時,都以興辦族學、捐贈學田為主。

那日在瓊林宴上,林遠秋就聽好多同年聊過此事。有族中尚無族學的同年決定開辦族學,而族中已有族學的同年,則準備壯大族學。

畢竟當下講的是“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所以,要想把宗族發揚光大,在時人眼裏,讀書入仕才是關鍵,

對於同年們的做法,林遠秋也是認同的。

不過他並不準備像他們那樣做。

這幾年,族裏學田的收入,一直都夠族學的開銷,且每年都還有剩余,所以實在沒必要再增加族中學田的數量。

何況,承辦族學一直都是林有志惠及族人的善舉,自己沒必要插上一腳,從而分薄了人家的功勞。

再則,林遠秋這個人比較現實。在他看來,念書出仕固然重要,可讓族人們的生活水平提高也同樣重要。

就拿念書來說吧,若家中吃飽飯都成問題,還有誰會想著送孩子去族學念書呢,畢竟族學免的只是束脩,像筆墨紙硯和書本啥的,都得自己負擔。

是以,家中貧困的族人,肯定不會義無反顧的送娃兒去念學的。

就像當初的自己,沒有書,沒有筆墨硯台,若不是自己一定要去,以及他爹扛麻袋給他置辦了學習用品,恐怕自己在族學中也堅持不了多久。

更沒有今日的成就。

所以,林遠秋覺得,讓族人吃飽飯,不用一有銀錢就想著買糧食填飽肚子,也同樣是光大他們林氏的前提。

所以此次家中捐給族裏的水田,林遠秋給它的定性就是祭田。

且林遠秋還準備與族長和族老們定下規定,那就是自家所捐贈的祭田,其收成的九成,都必須賑濟給族裏的三種人,一是五歲以下的孩童,二是族中五十歲以上的老人,最後一種就是從懷孕到生產這一時間段的婦人,包括做月子的一個月也算在內。

且不分哪一家哪一戶,只要家中有符合條件的,那麽就可以從祭田的收成中領取一定的糧食,做口糧之用。

林遠秋知道,若按照自己的想法,那麽就現下家中的十八畝水田,肯定遠遠不夠,所以他還得再買些田地才成。

這也是前段時日給春草置辦嫁妝時,他向牙儈打聽水田的原因。

聽了林遠秋的打算後,屋裏所有人,包括林三柱在內,都久久難以回神,此時大家想的是,若按著小孫子(狗子,小侄子,小叔子)的想法,那麽他們家能領到祭田糧食的,會有幾人。

特別是王香雲和丁菊,如今她們倆正懷著孕呢,正是可以領口糧的範圍。

最後算出的人數是八人,而林大柱,再過四年就能輪到他了。

而村裏和他們差不多的人家可有不少。

由此可見,若這一做法真能實現,那麽對族人來說,日子可不止好了過一點點。

老林頭難掩激動,他想到的是,要真能領到口糧,族中那些連走路都費勁的老哥哥老嫂子,就不用再強撐著一口氣,在地裏忙活了。

“遠秋,要是這樣,那咱家不是還要再買許多田地?”

林三柱突然想起前幾日兒子問牙儈有沒有成片水田的事,現在他才明白,原來兒子打的是這個主意。

林遠秋點頭,“爹,兒子的想法是,既然咱家要惠及族人,不如幹脆一次性做的大一些。”

林遠秋已經想好了,現下他口袋裏還有一千二百兩銀子,他準備拿出七百兩買水田,按著七兩銀子一畝的價格,那麽七百兩就是一百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