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章 回鄉(第2/3頁)

自從與林遠秋成為郎舅關系後,周子旭就放飛了自我,把自家的情況,包括幾個主要親戚家的情況,差不多都與大舅哥說了個遍。

是以,林遠秋自然知曉這忠勇伯府就是周子旭小姑父原先的家。

至於為何說是“原先”,當然是因為早在十年前,他小姑父就與嫡兄分家另立門戶了。

其實,在達官顯貴中,像這種父母健在兄弟卻分家的事並不常見,只是高門大戶中的糾葛,誰說得清楚呢。

要林遠秋說,若住在一起不和睦的話,早點分家未嘗不是好事一件,自己當家過日子,總比每天擠在一起紛紛擾擾的強。

今日的忠勇伯府門口有些不一樣,遠遠的就看到有好多人進出,而胡同口也是車馬不斷。

兩人正納悶呢,可等快走近時,就被伯府門口掛著的白布給驚呆了,這是家中有人過世了?

想到一種可能,周子旭忙快步過去打聽。等得知的確是老伯爺,也就是小姑父的父親過世後,周子旭的眉頭不由緊鎖了起來。

見狀,林遠秋只以為他在擔心小姑一家回京奔喪的事,畢竟千裏迢迢的趕過來可不容易。

林遠秋並沒多問,雖他與周子旭是姻親,可像這種旁人家的事,自己還是少參和為好。

不過話又說回來,對於周子旭的小姑父,一個堂堂伯爺之子,居然跑到邊關小鎮當個小軍吏的事,林遠秋還是十分好奇的。

不管怎麽說,忠勇伯可是一等超品爵位,周子旭的小姑父哪怕只是個庶子,也不至於去軍營中當個都教頭吧,雖都教頭屬八品,可也不妨礙他是個末尾的軍吏的事實。

所以只能說,高門勛貴家的事復雜著呢。

其實對於小姑父的事,周子旭也是十分不解的。

不過與林遠秋不同的事,周子旭的不解是為何小姑父一直待在涇州不願回京的事。

早前他就聽祖父說過,說當初小姑父去軍營,是準備搏軍功去的。因為當年涇州轄境正逢吐蕃入侵,而那會兒小姑父剛被伯府分門立戶出來,正是一籌莫展之際,所以聽到吐蕃入侵之事,就有了投身軍營搏取軍功的想法。武將之家,其後輩子孫哪有不通武的道理,是以拿定主意的小姑父就只身投入了軍營。原以為此去涇州定會有番作為,哪知吐蕃黨炎看似氣勢洶洶,實則太不經戰,才兩個回合就被渭州刺使梁展領兵打的落花流水,最後兵敗而退。

話說這仗都不打了,哪還有軍功可立。

按理說此時鐘榮應該回京才是,可想到當初自己出京時的毅然決然,若是空手回去,自己就真如嫡兄奚落的那樣,只會武棍棒其他一無是處了。所以鐘榮決定還是待在軍中等待機遇,畢竟吐蕃黨炎雖敗北,可時不時還會有小紛亂折騰出來,說不定會卷土重來也不一定。

聽祖父說,小姑母是在第三年的時候攜兒女奔赴的,之後一家人就在涇州安頓了下來。

有時候周子旭會想,其實像小姑父這樣離京城遠遠的也挺好。

在京城兩年,周子旭也聽了不少忠勇伯府的事,知道小姑父的幾個庶兄境況都不是很好,除了整日無事吃老本的,混的最好的怕也只有當著小小守門官的那位了。

唉,勛貴之家,嫡系為保爵位不旁落,打壓庶兄庶弟有的是手段,若是庶子自己懂上進還好,否則這輩子也就這樣了。

說到底,還是偏房太多的緣故。

周子旭暗自下了決定,為了日後家中的安寧,納小妾啥的,自己還是省省吧。

想起方才自己擔憂的事,周子旭忍不住嘆了口氣。

見大舅兄朝自己看,周子旭也未隱瞞,很快道出了心中的憂慮,“忠勇伯過世,子孫輩須得守孝三年。未嫁孫女,若已定下婚約,需守孝一年。若無婚約,則需守孝二十七個月。”

自己表妹九月剛及的笄,家裏正準備幫著尋摸親事呢,如此情況,勢必得停下說親之事。

林遠秋立馬明白了周子旭的意思,知道他這是擔心住在他家的表妹。

雖十八歲的年齡在林遠秋看來真心不大,可他也知道,在這種女孩子普遍十六、七歲就成親嫁人的大景朝,這歲數確實有些偏大了。

可姻緣的事誰能說的清呢,說不定三年之後,有好良緣等著也未可知。

……

上午半天課結束,林遠秋就帶上自己昨晚整理出來的購物詳單出了門。

在外兩年,這次回去肯定要給幾個小的帶些東西回去,包括春燕春草,以及爺奶他們,都是不能少的。

之所以會把要買的東西寫在紙上,還是擔心自己會有遺漏的緣故,畢竟如今家裏的小毛孩兒可有不少。

至今年六月四嫂生下小侄子後,林遠秋已經有侄子侄女共八個了。

都說欺老莫欺小,他這個當小叔的,若真的不小心少了哪個娃兒的禮物,到時被念叨一輩子的可能性雖不大,但娃兒會哭上半天的鼻子是肯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