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2章 力量

太子寫信是希望胤禟能夠從廣東調糧運往山東,雖然相距深遠,但是山東也有港口,走水路的損耗遠比從其他地方運糧過去的損耗要小。

如此一來,既能援助山東,也不至於損耗太多。

且太子信上懇切言明已經向京城寫信請求皇阿瑪允許開兩廣糧倉運往山東,萬望九弟能夠在得到京師消息之後第一時間往山東發糧,事態緊急,以大局為重。

太子還有另一封信,上面則是熟悉的字跡普通的信封,掩蓋痕跡。

太子在其中寫道,若是皇阿瑪有怪罪,他會一力承擔,並且願意支付沿途的損耗,不叫胤禟虧損什麽。

胤禟看了只是沉默放下,心中情緒翻滾。

他原以為山東道的災情在天災消失之後已經有所緩解,誰曾想竟然還是如此慘狀,且賑災不力不是一個官員的問題,是一群官員的問題。

實質上就是朝廷地方賑災體制從根本上就有問題,歸責不明確,官員們上報災情反而會被認為是執政不力。

就像是一縣令之地若是案件頻發便會被認為是縣令無能,於是便衍生出了縣令隱瞞案情,息事寧人的做法,讓一地管理混亂,民眾受害。

這不能說是康熙的做法有問題,更不是大清獨有的問題,而是幾千年來的官員們都是如此考評的,便如此傳下來了。

八旗養民的政策不能說有問題,若是執行得好確實是賑災的一大幫助,精準幫扶災民也是件好事,但是問題在於八旗養民政策的實施中做不到執行得當,反倒成了滋生貪官汙吏的營養液。

派遣去的八旗官員的銀子從哪裏來呢?沒有門路的那些人只能拿著自己家銀子去填,可是這種在八旗內過的都不算好的人家哪裏能有多少銀子。

那些有門路的全都去佐領哪裏開了條子然後拿著條子去國庫借銀子了,到了山東之後也並不將銀子用於百姓。

這些派遣去的八旗官員說是官員其實只是普通旗人,到了當地之後一無官職二無門路,反而是聽從山東當地官員的話,跟著他們一起隱瞞災情,更有甚者,這些旗人所帶去的銀子被當地官員收繳起來放在哪,就是不給災民用,

真正有魄力和那些官員對著幹的人,都一定是有所依仗嗎,別以為是旗人就有什麽了不起的身份,旗人多了去了。

這些當地的官員是漢人,但是人家也是詩書世家出身,苦讀多年當上了官,姻親故舊,同年座師,人脈、手段可比這些千裏迢迢被派出來的旗人多多了。

可見不適宜環境的政策反而叫本就復雜的境況變的更加混亂。。

太子並不敢賭皇阿瑪一定會相信他信中所寫,或者說不確定即使皇阿瑪相信了,那麽會如他所願從兩廣調糧嗎?

兩廣也有自己的百姓,也要為了防範災情做好充足準備,換個角度來說,兩廣的官員也是普通官員,他們那的糧倉保不齊也是‘年久失修’‘糧食潮濕發黴’。

可是太子是對胤禟有著一點子信任的,胤禟有足夠的資本不被當地官員收買,即使糧倉的糧食憑空被老鼠吃了,他也能叫老鼠吐出來。

唯一需要擔心的是胤禟並不想做,只是為了給他這個太子添堵也要不理會百姓的苦難。

就連太子寫信的時候也不禁臉上浮出一絲苦澀,不僅是皇阿瑪漸漸失去對他的信任,就連他也是,在朝堂上的幾番爭奪之後,他也不敢相信自己的兄弟了。

於是他只能用一力承擔責任這個沒有那麽吸引人的條件讓胤禟擺脫後顧之憂,祈禱九弟能夠憐憫百姓。

泛黃的信件靜靜躺在茶桌上,旁邊是一盞甜白釉的茶杯,裏面是廣東的涼茶,杯壁上是攢動的水珠,好似下一秒就會毀掉這封不起眼的信件。

胤禟還真就沒有那麽太子所想那麽野心勃勃,他還是有些惻隱之心的,願意調糧食到山東,他顧忌的不是太子所說的那些。

而是……皇阿瑪會允許調糧嗎?

胤俄手上的茶杯放下又端起,端起又放下,臉上糾結不已,最後還是受不了這沉默的氣氛,直接開口問道:“九哥,咱們要幫太子嗎?”

胤禟垂頭看向地上的地板花紋,低聲道:“你想幫?”

就這一句話,胤俄卻已經聽出來九哥的意思了,這是不想幫,於是胤俄只是嘆口氣,“那的百姓也挺可憐的。”

胤禟擡起頭,神色冷冽,“百姓是可憐,可是你我拿什麽去可憐百姓?”

他諷刺一笑,話中尖銳又刺耳,“皇阿瑪會允許調糧嗎?”

早不調晚不調,從前那麽多機會都能調糧食,可是皇阿瑪一次也沒想過,能因為什麽?還不是早早就明白兩廣的糧也有問題。

更何況兩廣官員拒絕調糧還能多出一個理由呢,兩廣也不是完全風調雨順的地方,哪裏能不為自己做準備,這話一出恐怕還會被百姓所支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