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1章 登基前夕

朝堂之上,明眼人多矣。

其實在光宅元年臘月,洛河‘天授聖圖’出世之時,還有許多朝臣沒有反應過來——

比如忙瘋了的許圉師許尚書,在此事後,還跟其余四位宰相建議道:“這等大瑞之事,是否需諫言陛下改年號?”

然而其余四位宰相,以姜相為首,笑眯眯拿出了一份已經寫好的奏疏,請他簽字附議即可:不是請天後改年號,而是請天後改尊號。

許圉師:……我悟了,怪不得人家姜相從年紀輕輕就是囫圇個的宰相,而我到現在才是半個宰相(同中書門下三品)

不服不行!

然而,雖則光宅的年號沒有改,但次年各諸署衙的公文還是要大改。

因自聖圖出,陛下之名改為‘武曌’,已然天下鹹知。為尊者諱,從此後所有詔書,為避諱‘曌’的讀音,都要改為‘制書’。

詔書改名,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中書省(鳳閣)。

當時還有心情悠然琢磨,陛下居然連自己名字都改的王神玉:……又是好大的一個驚喜(創傷)。

百官:啊這,唉,反正都要改所有公文,陛下您要不連年號一塊改了?也不差這一哆嗦了。

朝臣們的心態,姜握一直很關注,這一年來,她就像個泡實驗室的數據員一樣,密切觀察著一切細微的動態改變。

旁觀者清。

終於,走到了這。姜握算是滿意地合上自己的數據本:嗯,這種心理就差不多到位了——

蛙蛙們從不情不願被摁在鍋裏煮,一點溫度變化就滋兒哇亂叫的嬌氣蛙,終於煮成了擁有熟練自我管理意識的聽話蛙,甚至開始準備自己撿柴火燒水了。

*

不過,真正讓許尚書,以及三省六部九寺等許多中樞之臣徹底真正明白過來的,還是‘元武神皇’這個尊號。

原來,不是天後陛下,甚至不是神皇陛下……如今丹陛之上的人,是要做皇帝!

那句“天姓女武,臨昌帝業”,昌的也是自己的帝業!

事行至此。

都不能說是大勢所趨,甚至該稱為——水到渠成。

甚至早在大半年前就領悟到此事的幾位宰相,都已經疲沓了,尤其是王神玉,私下甚至跟姜握道:陛下改夠了嗎?能登基了吧?

王相真的想說:既然結局都是一樣的,就讓我們少加點過程班吧!

姜握拿出哄神皇的話,再來哄王中書令繼續加班:“下次一定。”

**

說來,這朝堂之上,從來不缺明眼人,聰明人。

更不缺野心勃勃、獻於權勢、想要爭取從龍之功進而一步登天的人。

政治生態下的倒戈和附庸,其變臉速度之快,有時會超出人的想象。

光宅二年,在天後上尊號為神皇的第二日,就已經有朝臣私下請見神皇,向神皇建言——

當時姜握正好在同明殿,聽聞禦史中丞(正五品)傅遊藝有密事要單獨請奏神皇時,姜握就起身準備先回中書省。

“正事還未議完,又是寒冬臘月,你何苦來回折騰?”神皇頭也不擡用朱筆隨手指了指簾子後面。

姜握就轉去簾後等著,還順便給自己搬了個小方凳坐著。

畢竟來請見的是禦史,估計要長篇大論,站著等太累了。

而這位禦史中丞,不出姜握所料,正是來搶‘從龍之功’的。

禦史中丞的官職不微,卻也不如何高,上面還有禦史大夫等上峰。因而傅禦史面聖的機會都不太多,單獨入陛下書房更是頭一次。

因此入內後,傅遊藝見到殿內懸掛的十二幅通天徹地的金色帷帳,再見到擺著七枚玉璽的寬大禦案,以及端嚴坐於案後的神皇,整個人就緊張的有些僵直起來。

這一慌,就將自己背了一整夜的那些精妙辭藻都忘的差不多了。

只是跪俯於地,很快交代了來意:表示陛下既然是‘天姓女武,臨昌帝業’,理應為天下萬民考量,勿違天意,登基為帝!

而且表示他願意去組織神都中百姓請命,代表萬民恭請神皇登基。

姜握抱著手爐坐在一道帷帳之後:誒,是一只機靈的見風使舵蛙!

雖說請命之事,她已然帶著曜初安排過了。但這種請命事,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

而這位姓傅的禦史,能在陛下改神皇尊號的第二日,就來提出此事,可見政治嗅覺很靈敏出眾。

這種官員,只要放在對的地方,就是很有用處的。

姜握都開始思考傅禦史下一步的職業生涯了,卻聽傅禦史又開口了。

大約是方才他提出‘請陛下登基’以及‘他願率百姓請命’兩件他精心琢磨出的大事後,神皇的反應不如他預期中的喜悅贊揚,只是如常道:“傅卿有心了。”

這讓傅遊藝有些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