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4章 該回京了(第2/3頁)

笑過後對皇帝道:“陛下,竹紙雖好,但到底是蜀中才多好竹。”北方的竹子從質到量都不如蜀地,且北方許多竹子也不適合造紙。

若只選用竹紙作為官方用紙,就如同選剡紙一般,還要每年去蜀地征買,運回長安。

媚娘把筆放下:“但北方倒是適宜種構樹。一來省了運紙之費,二來,也省了只用一種公文紙,又出現朝野間門皆以‘剡紙’為誇,人皆嗜利,剡溪趁夜斬藤私賣之事。”

姜沃也不只給曜初寫了信,給媚娘也寫了。

剡紙這些年短缺日貴,朝廷原也是下過禁令,不許剡溪之地私下砍伐古藤賣於外地造紙商戶。

但這種暴利行當,甭管哪朝哪代,若只靠律法禁止,都一定是禁不住的。畢竟為了百分百的利益,多少人連命都可以不要。

皇帝聞言頷首:“既如此,便都用吧。”

*

今日聽女兒說了如此多紙的事兒,皇帝很是欣慰:“曜初如今,真是獨當一面的大人了。”

“這樣吧,你既掌出版署,那安排朝堂逐漸換過公文紙之事,就曜初去做吧。”

換紙不是一撮而就的事情。

還要先安排技工去蜀地勘察建造紙署,直到竹紙,構皮紙穩定到一定產量能夠供應朝堂使用,才能徹底換過。

這之中牽涉許多部門:吏部、工部、戶部、甚至漕運等事。是件很考驗計劃能力,協調各部能力的差使。

曜初起身應下此事。

而皇帝又拿著這種新式竹紙對著外面陽光看了看紋理,然後笑道:“姜卿實在很擅長搗鼓這些新鮮事物。”

“她要的許多東西,剛開始的時候,還令人摸不到頭腦。”比如當時非讓船給她千裏迢迢從倭國運火山灰。

起初誰聽了不覺得荒謬?

不過是灰土,外面不滿大街都是?

其實姜沃後來也明白了權力系統之意:她若不是宰相,沒有權力,很多事是絕對做不到的。甚至這些秘方在她手上,就是殺身之禍。

而皇帝這句話,倒是勾起了曜初的心緒。

曜初輕聲道:“父皇,我也是在籌措出版署之事上,才更加清楚地看到這些年姨母到底做了些什麽。”

“這三年,姨母並不在京中。”

“可我在出版署的每一日,做許多事的時候,都覺得……姨母好似就在我身邊。”

曜初在往前走的每一步,時常能發現姨母留下來的‘禮物’。

比如要出報紙,最要緊的事兒之一,就是壓低造紙的成本,如何做?

姨母送來的配方,倒是把原理講解的很清楚:造紙最重要的就是制漿這一步——將植物原本的木質破壞掉,變成纖維素,才是能夠造紙的前提。

比起靠反復捶打,研磨的機械制漿法,化學制漿無疑更省時省力,能夠大大降低造紙的成本。

原理就在這裏,看似很簡單。

但問題是,化學制漿需要堿,需要比草木灰更高濃度的堿。哪怕有造紙術配方,但若是沒有堿這種實物,也全都是無法實現的空中樓閣。

曜初走到這一步的時候,發現,她無需去解決這個問題了——姨母在城建署時,為了水泥混凝土,已經解決過了。

而她再往前走——

出版署實驗過許多造紙的原材料,除了樹皮、竹子、甘蔗、蘆葦等物外,還有……棉花。

而蠟版印刷所需要的蜂蠟則又有蕎麥有關。

曜初想起她給姨母寄過蕎麥花後,姨母很快回信道蕎麥是很好的蜜源作物,可以順帶試試發展養蜂業,畢竟除了蜂蜜,蜂蠟也有很多用處。

那時候,姨母就在設想出版署和蠟版印刷之事了嗎?

而除了蠟板外,出版署印刷報紙所需要的特殊油墨裏,用的棉籽油也跟之前的棉花脫不了幹系。

……

除了這些前期技術外,姨母提前留給她的,還有玻璃制品帶來的銀錢支持。

若無資金支持,出版署這種前期多實驗,並不太掙錢還很燒錢的署衙,她如何維持下去。

說來,這一年多,除了幾封報平安的信,曜初都沒有得到姜沃旁的消息。

但曜初在出版署每次發現姨母留下的‘禮物’。就總覺得,姨母似乎從未離開她。就像兒時一樣,她看書不解之時,就可以捧著書去尋一個答案。

曜初低頭看著碗裏的乳酪和櫻桃:“我真是很想姨母了。”

媚娘傾身拍了拍女兒的手。

她與曜初的心思一般。

皇帝見女兒傷感,就安慰道:“曜初,別傷心了,若是姜卿從海外回來可通音訊,那麽一定會盡快趕回京城來的。”

畢竟……

**

登州。

姜沃再次拿起報紙。

她想起《天工開物》中有一句關於造紙改良術後的記載,亦是她的期盼:“萬卷百家……基從此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