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2章 報紙·兩年後

“這報紙——”

登州港口外的驛站,連空氣中都帶著些海風的味道。

姜沃坐在窗前,手裏拿著一份《大唐雜報》在對著日光看。

說來,史冊上第一份有記錄的‘報紙’,也是出自唐朝:《開元雜報》。

還曾有文人寫過《讀開元雜報》文作為記錄。

雜報上多記載朝廷公開的政令以及帝王和百官之事。譬如‘某日皇帝親耕藉田’;‘某日百僚行大射禮於安福樓南。’等朝堂大事。。

甚至還有‘某日宣政門宰相與百僚廷爭一刻罷’,這種類似於朝臣八卦的事條。[1]

而之所以稱為雜報,也是為了跟京中發往各地署衙官邸的公文報區分。發給官員的邸報,自然不面向百姓公開。

但《雜報》又不一樣,私家也可抄寫、傳播。

“雖說如今每旬的雜報,能到各州的數量還很少。”依舊是大大的供不應求。“不過,比我想的已經好多了。”

與旁人拿到報紙後,第一時間去看報紙上的內容不同,姜沃的第一反應是來到窗邊,對著陽光先去看紙的質地、油墨的暈染、字跡的清晰程度等報紙本身的質量問題。

崔朝在她身後不由一笑。

一份報紙被她看出了鑒寶的感覺。

“你也來看看,比兩年多前滕王閣之上的第一份試印報紙,大不相同了。”

崔朝聞言,也走到窗前,兩人一起站在日光下。

他細細看過,又伸手撚了撚,點頭道:“是,似乎紙就不一樣了。”

見到這份報紙,崔朝不由想起兩年前的洪州事。

時間過得真快啊。

*

那日滕王閣宴後,滕王李元嬰又來抱怨了一通,還拉著崔朝給評理:“崔少卿,你說說,姜侯這是開宴為我送行嗎?這分明是借著我開詩會啊。”

“還說要將今日之事今日之詩,用那蠟版印刷術做成第一份報紙(詩刊特輯),試著通過驛站傳於各州——”

向來行事放縱的李元嬰,難得都有點擔心:“那豈不是天下各州都知道我的滕王閣?”

姜沃當時就想安慰他:沒關系,反正後世都知道你滕王閣。

而庫狄琚離開洪州前,就此事與姜沃討論了良久。

“我懂姜侯之意了,待報紙運作成熟後,在這上頭刊印詩文還是其次,最要緊的是可傳播‘新聞’。”庫狄琚重復著姜沃說過的詞。

重復過後,庫狄琚覺得這個詞很準確——不光使人以聞朝廷政令和動態,更是‘新’政令和動態,故曰新聞。

姜沃頷首道:“是,比如這次檢田括戶事。雖說江南西道鬧得動靜不小,但其余道許多州縣大約還是一無所知。”

“等日後很該宣傳一下,從天後所下之詔,到關於新政令的解讀,以及洪州的試點工作。”

哪怕報紙、新聞都是新鮮詞匯,但庫狄琚便是那種天生具備政治素養的人,而且已經在城建署打磨過幾年,更是敏銳。

此時她雖然還未親身體會過‘話語權’‘輿論戰’的重要性與可怕之處,但還是下意識跟姜沃道:“若將來報紙上要闡述政令與朝堂事務,那必得謹慎些,由專人來擬這些文稿才好。”

姜沃也點頭:“寧缺毋濫,一開始寧可少一些。”

不過這不是姜沃擔心的——京城中最不缺的,就是會寫公文的官員。從弘文館到國子監到各署衙,一抓一大把。

倒是……

姜沃拿起第一份印著詩文的報紙:“除了內容外,這紙也好,蠟板也好,油墨也好,都有很多可改進處。所以我才要交給你帶回去,由專門的實驗人員,繼續調配改造吧。”

庫狄琚聞言卻未一口答應下來,面上露出些沉思的神色。

姜沃也不開口追問,因庫狄琚不是那種欲說還休等人發問的性子。她不開口,就是真有什麽事兒讓她為難猶豫,姜沃就等她自己理清思路。

果然,庫狄琚頭腦風暴過後,就開口道:“姜侯,這報紙將來若要刊登政令等事,是不是跟城建署分開比較好?”

畢竟,城建署到現在為止,都算個專業的生產部門,是從來不涉及政治的。

若是跟‘報紙’事牽扯多了……

“只怕又有朝臣會借此,讓城建署歸於六部。”

她說完後,就見與她對坐的姜侯笑了。庫狄琚就明白:“咱們又想到一處去了?”

姜沃也覺得跟庫狄琚討論正事,真是心曠神怡。

她拿出了自己的簡單規劃書——大唐第一家出版署。

且初步下設三個部門:報社,專門管著報紙的選稿和刊印;出版社,專門管著書刊文集的匯編;印刷技術社,顧名思義,為前兩者提供技術支持。

庫狄琚看著這個很簡單的框架圖。

說來,這出版署現在還只是一個概念,署衙、人員通通沒有,只有這麽薄薄的一張‘規劃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