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微服下:吏的希望

夕陽沉入山後,天色已由黃昏轉入夜。

廬山官驛。

郭成雙也沒想到,小小廬山官驛,今日能入住兩批朝廷官員。

尤其還有兩位只聽說過,然從未親眼見過的女醫官。

但聽兩位女醫提起孫神醫來,就了然:“是,是,孫神醫前些日子從江州潯陽到了廬山下。”怪道這小小的三等官驛今日這麽熱鬧。

兩位女醫官聽到一個肯定的答復,也露出笑意道:“是,我們正是先去了潯陽,聽聞孫神醫已至廬山縣,這才又趕過來。天色晚了去拜見神醫不敬,就先打聽了官驛。”

聽說孫神醫確實在廬山下,就放心了。

姜沃聞言,倒是看了一眼郭成雙:兩位女醫官都是先到潯陽去撲了個空,郭成雙卻知道的清楚。

作為約孫神醫廬山下相會的人,姜沃笑道:“郭驛長消息很靈通啊。”

郭成雙依舊避諱去看女眷,只答道:“驛站,南來北往的驛夫都要停留,消息自然靈通。”又笑道:“何況我就是廬山縣本地人,說來幾十年前,這官驛起修時,家祖也曾出過銀米,我也是托賴祖宗的福氣,才做了驛長。”

姜沃頷首:是啊,這也是她格外要來一趟三等驛站的原因。

一二等驛站,多是在要緊官路,且會傳遞軍報、政令。當地州縣衙門自然也會派遣官員前去悉心照管。

但再往下的驛站就不同了。

畢竟貞觀頭幾年,國庫不夠豐盈,不足以支撐朝廷全額撥款同時修繕這麽多的驛站。朝上房杜二相也靈活得很,表示如果有富戶願意‘為國修驛’,便可入驛為長。

故而,許多偏遠一點的驛站,多是州裏富強之家所修。

之後便順理成章做了驛長,子孫也可為胥吏。

姜沃這回離開長安前,給自己的幾項規劃任務裏,就有一條——將來如何更妥善安排人數眾多的胥吏體系。

其實在來到大唐之前,姜沃也分不太清‘官’‘吏’的區別,畢竟這兩個詞經常連起來用。

但回來的越久,尤其是在吏部待的越久,姜沃越體會到這兩個字的雲泥之別。

她臨走前調閱了吏部的數據,也跟狄仁傑認真談了一回。畢竟狄仁傑曾經紮紮實實去甘肅之地待了四年,有豐富的基層經驗——

至今歲,吏部在冊的入品文武官(包括一品到九品的散官),共一萬五千三百一十五員。

但大唐各道各州的胥吏,僅吏部所有統計的,就有二十五六萬![1]

狄仁傑雖沒待過吏部,但對這個數據也並不意外:“姜侯,是這樣的。且越是偏遠的州縣,官越少,吏越多。”

沒辦法,需要人幹活啊!

卷如狄仁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兒都幹了。就比如,他不可能親自來看守這驛站。

兵部的官員坐在京城中決定,每多少裏設一個驛站,而哪些險要之地又需要加設驛站,這很重要。

但真正日日夜夜在看管著這驛站的胥吏,亦很重要!

狄仁傑就感慨道:“官員定策於廟堂之深,胥吏執於江湖之遠。”

真正維系著一個王朝運轉的,正是這些胥吏。

姜沃能想到此時長安城內,宰相重臣們正在制定賑災之策,但最後執行下去的依舊是胥吏。

然胥吏的地位卻比官員低許多,無朝廷固定俸祿,而是由當地州縣官員從地方財政撥給,晉升途經也少的可憐。

且這還是在大唐,胥吏還是能‘做官’的,到了明清之時,甚至有規定‘倡優、皂隸(衙門中小吏)、罪者子孫不能參加科舉。’!

直接把胥吏劃做了賤籍等同。

手裏有權,低位卻很低,且無朝廷俸祿,最要緊的是完全沒有上升途經——

姜沃帶入了一下,自然而然,許多胥吏的人生規劃就是盡可能的用手中的權力撈錢了。

故而明清之時,甚至到了一種‘吏胥之害天下,不可枚舉。皇皇求利,以濟其私’的程度。[2]

而如今,胥吏之弊就初顯。

狄仁傑便道:“胥吏多為本鄉本土人,與當地縉紳耆舊盤根錯節,若是不通庶務科舉出身的世家子,一下子到了地方任官,起初連言語都不通的話,幾乎是所有政務只能委於當地胥吏。”

“有時候官員反而被胥吏所限制。”

**

廬山官驛中,姜沃還在回想與狄仁傑在京中的談話。

這邊郭成雙已經在招呼兩位女醫官也一起坐下:能多打聽到一點京城吏部的事兒總是好的嘛!

見到一門心思熱切考官的郭成雙,姜沃就不由想起,自前兩年就有官員提出:如今候選官(科舉出身與蔭封子弟)漸多,朝中官位有限。不如取消胥吏考官的資格。

此後以胥吏為一種‘戶’,如軍戶一般,爹當了軍,子嗣繼續從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