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曜初領悟

要談起舊事,難免是一番長談,姜沃就帶著曜初來到窗前榻上,兩人隔著一張小案幾對坐。

姜沃覺得有些疲倦,就略倚在熏籠上。

曜初見姜沃身後沒有靠墊,還格外去拿了一個:“姨母去英國公府,一定累了——我聽順順說過,英國公處還是老做派,不太用胡桌胡椅。姨母是不是又跪坐了大半日?”

姜沃含笑接過,倚後便問曜初道:“是盧夫人告訴曜初,皇長女與皇次女之事嗎?”

曜初點頭。

說來,不是姜沃都不肯稱蕭淑妃的兩個女兒一聲某某公主,而是……皇帝根本還沒有給這兩個女兒封公主,亦沒有封號,姜沃就先按序齒叫了。

按例,公主生下來,會記為皇x女,之後什麽時候封公主,又全看皇帝什麽時候下旨了——

比如先帝的幾位嫡出公主,就都是年紀很小就冊封公主,甚至拿到了實封。

但庶出公主的冊封年紀,相差就很大了,有得寵封的早的,也有封的晚的:如先帝第十二女,武德六年出生,直到貞觀十五年才封臨川郡公主,也就是說直到公主十八歲出嫁前,才終於有了正式封號。

而蕭淑妃之前所出兩女,莫說沒有封公主,這些年也一直沒有出現過。

逢年過節皇帝一家子團聚的時候,也從沒人提起這兩個公主,而年節下的賞賜,曜初這個安定公主所得,皆是按嫡長公主份例(若是祥瑞年份,皇帝還不忘給曜初翻一倍)。

姜沃有時候覺得,皇帝那本就不充足的精神,是真的已經忘掉了還有倆女兒。

她也再次體會到,皇帝對於在乎和不在乎的人,心的冷與熱到底差多大。

完全是赤道和北極。

故而別說曜初幼時跟她長在宮外,不知宮裏還有兩位皇女,只怕連太子,若是沒有人格外向他去提,都記不起這件事。

姜沃就問道:“曜初是聽聞了此事就直接來了?還未問你母後?”

曜初點頭:“我不知過去之事,怕驟然問起讓母後為難。就先來問問姨母。”

姜沃溫聲道:“盧夫人是如何與曜初說的呢?曜初又還想知道什麽呢?”

“姨母也知道盧夫人的性情,每一句話都很留心。向來是能說一句就不說兩句。若不是此番盧夫人要辭去離宮,估計還不會提起這件事。”

“盧夫人就只與我說:‘兩位皇女的生母從前是蕭淑妃,永徽五年因罪廢為庶人沒入掖庭,兩位皇女當年一個十歲,一個七歲。隨母而居,多年未出。’”

曜初打小跟著姜沃,數算學的很好。

當時很快算出來——十三年過去了,兩位皇姐應該分別是二十三歲和十九歲。[1]

於是她當時就追問盧夫人道:“按例公主十五歲,宗正寺就會向父皇遞奏疏的。”

這是宗正寺的職責,提醒皇帝,陛下您有女兒到了年紀該出嫁了,別忘了。(這在公主多的朝代是很有必要的,比如宮裏有二三十個皇女的話,皇帝肯定是記不住每個女兒具體年齡)。

說來,曜初知道這事兒,還是因為自己剛經歷過——

她聽說宗正卿李珍去向父皇母後說起她滿十五歲,可以開始選駙馬後,就連忙去尋父母,表示自己完全還不想嫁人。

而皇帝接了宗正寺的奏疏,原本還有些傷感,覺得時間過得太快,掌上明珠怎麽就從繈褓嬰孩,變成了宗正提醒他該選駙馬的大姑娘了呢?

但見曜初這一幅對選駙馬避之不及的樣子,皇帝又開始擔心,還私下問過皇後:“媚娘,朕在朝事上信得過姜卿——但,她不會把曜初教成跟她一樣不願成婚吧?那可不成!你得跟她談談。”

媚娘:……陛下,真的,要不咱就起來看幾本奏疏吧。

甚至心內嘆息道:陛下精力不濟尤其是目眩視力不佳,不管朝事就算了。但說是管孩子吧,結果這太子也沒教好,顯兒也沒教服,如今又開始瞎擔心女兒,還催她去跟姜沃談心——

這怎麽不幫忙還天天倒著給她添亂呢?

*

窗外又開始下雪了,有細小的雪花飄進來。

曜初繼續道:“盧夫人說,大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就給父皇遞過奏疏,父皇只道兩個姐姐年紀相差不大,等等一起指婚。”

“四年前,二皇姐滿十五歲時,宗正寺又遞了一次,父皇又說先等一等。”曜初頓了頓:“盧夫人告訴我的,就只有這些了。”

至於為何四年過去了,皇帝還在‘等一等’,到底是忘記了,還是不想指婚,還是另有緣故,盧夫人自然不會說什麽揣測聖意的話。

她是要退休出宮養老的人,江湖越老越謹慎,她可不會多說一句話。言盡於此,曜初是多半個字也問不出來了。

曜初就來問姜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