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擡價

麟德元年的秋末。

英國公府外,修成了一條禦賜混凝土路。

*

且說有水泥後,做混凝土就簡單多了——在水泥裏添上些沙礫、碎石,就是基礎款混凝土。

水泥更適合建築,而混凝土強度更高,更適合鋪路。

長安城的第一條混凝土路,是麟德元年的初夏鋪設完成的。

那是溝通大明宮與太極宮之間的一條主路,常有官員往來。

為此,城建署修路期間此路被封,還頗得了不少朝臣的抱怨:姜尚書到底是吏部尚書還是工部尚書啊,怎麽還搞起了修路工程?害的他們回舊皇城取份公文都要繞路。

直到道路修好,抱怨聲頓消。

實在是沒見過這樣的路——

一體灰色的堅實路面,別說下雨下雪,哪怕是下碗口大的冰雹,甚至下刀子,也依舊平整毫無坑窪,車馬人跡通行無礙。

之所以說下刀子也不會,是真的有朝臣拿匕首試過了,用力劃下去只留下了一道白印。

雖未劃破路面,但該朝臣還是以‘損害大唐公共基礎建設罪’被罰了一月的俸祿。

於是麟德元年的夏秋,兩座皇城中間,就出現了一個奇觀:原本下雨的時候,外頭都罕有人行,但自這種新建材修好第一條路後,下雨的時候,這條路上多了許多來回溜達的朝臣。

畢竟天氣晴好時,這種混凝土路比起夯土路,只是更硬實少塵。

然而一下雨就截然不同了——

夯土路平時夯的再平整,也經不住雨水沖刷,一下雨就成了泥坑泥窪無法行人。除非是混以大量細沙夯實,修成一條‘沙堤’路,才是勉強能走人。

然這‘混凝土’路(朝臣們已經很快接受了這個從未聽過的新鮮名字),下雨後才見其妙處!無論什麽樣的傾盆大雨,路面依舊堅實平整,水不能侵,這根本不像是‘土’,簡直像是用大塊無縫的上好石料鋪的路。

朝臣們都是有家宅的,誰不知道修宅院時,石料鋪地的昂貴:得先丈量尺寸,再命人去采石、割石、運料……還得有人負責定期去除石板縫隙裏的草芽。

但這混凝土路,修的時候就有朝臣留意過了,並沒有大量的工匠搬運石材,打磨石料。

來修路的人,只有往日皇城中修石路的十分之一不到。工匠們沿著路框出架子來後,倒入了一些稠厚流動的沙灰。

甚至後來有段時間,所謂修路,其實都沒有匠人在幹活,他們只是在旁邊坐著,不厭其煩勸朝臣們不要走這條路,說什麽還沒‘凝固’還不能踩踏。

朝臣們:……不開工也不讓人走路,你要不是吏部尚書,咱們怎麽也得找你理論一下!

直到道路修好,不滿聲俱無。

*

帝後是秋初時分,來這條路上走了走。

起先是坐著馬車來的,皇帝還特意問了一句:“馬車行於上無礙吧?”

特旨陪同在禦車上的姜沃笑道:“無妨的。”混凝土路耐磨性耐壓性都很強,溫度穩定性也好,可使用年限也久……總之,主打一個皮實耐用。

其實現代的瀝青路,優點更多在於‘行駛舒適、噪音少、更平整美觀’等高級需求上。

在抗高溫耐磨等特質上,並沒有混凝土好。

而對大唐的道路來說,連‘雨天出行’都未解決,實在談不上顧及高級需求。

混凝土路就足夠。

乘坐馬車感受了下混凝土路的平整無塵,帝後又下車來,一同走了片刻。

一並下馬車的姜沃和崔朝,則站在原地未動。這條路,他們已經走過很多遍,沒什麽新鮮感了。

而皇帝走過片刻,回頭微怔。

媚娘見皇帝駐足發怔,輕聲道:“陛下?”

皇帝回神,笑意裏帶了些感慨:“媚娘,你瞧他們兩人。二十多年過去了,朕這樣驀然一回頭,遠遠望去,竟似與從前毫無分別。”

他的目光落在媚娘如雲鬢發上,今日媚娘也未戴足皇後那幻彩輝煌的釵環,只是尋常打扮,面容依舊鮮妍,也依舊是一雙冷靜卻充滿生機,令人安心的眼睛。

皇帝再一笑:“媚娘也未變。”

*

姜沃倒不知皇帝間歇性‘懷舊文藝範’發作,見帝後二人又緩步走回來,很快問起了實際問題。

“陛下覺得,臣籌錢修路的法子如何?”

要想富,先修路。修路的好處自然多,但問題是,修路也需要錢。

姜沃算過城建署如今自制水泥的成本,就算火山灰這種原材料由屬國‘自願友情贊助’,每修一米的混凝土路,造價也絕對比夯土路高不少。

先別說京城外,就算是想將長安城各主路修成混凝土路,算來就是一筆巨額開支。

而戶部辛尚書,已經像那‘春江水暖鴨先知’的春鴨一樣,來吏部找過姜沃,提前‘拒絕’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