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帝後教子(第4/5頁)

童子們自各個屏氣斂聲,開始落筆。

姜沃坐在原處,只是以不易為人察覺的目光,多看了片刻楊炯。

心中多有終於見到‘全圖鑒’的滿足感。

而許尚書則像是之前姜沃最怕遇上的監考老師一樣,開始在屋裏轉悠,然後在每個考生的背後站一會,還時不時發出一聲嘆息,或是搖頭走開。

想來是見童子默錯了。

姜沃見有兩個孩子被許尚書搖頭搖的,小臉兒都白了,就邀請許尚書一起出門去巡查考場。

還給孩子們一個安靜自在地考場吧!

許尚書應邀而出。

因剛見了許多‘預備東宮伴讀’,許尚書不免提起東宮今歲新編纂的《瑤山玉彩》來。

尤其許圉師又是主編之一——修書向來是榮耀事,何況是替東宮修書,必會青史留名。

許圉師此時滿臉光輝道:“太子實仁厚惠下,還替我等向聖人請賞。”

姜沃含笑回了幾句場面話。

而許圉師說過這件近來得意事後,忽然又是一頓,想起一事——

朝中許多重臣,都會兼任東宮屬臣,比如侍中許敬宗,就兼任太子左庶子,可於東宮駁正諫言,而自己這個禮部尚書,也兼任太子賓客,於東宮贊相禮儀事。

還有那個文采過人的中書侍郎上官儀,此時都擔著太子中舍人的官位。

但是……許圉師不由多看了身側姜侍郎兩眼:皇帝怎麽不點這位心腹重臣兼任東宮屬臣呢?

還有,英國公府上下,也未有入東宮者。

許圉師心中感嘆:聖心如淵海啊。

於是把東宮事掩過不提,只與姜沃閑談起貢舉事。算著時辰差不多,兩人便回到考場,再給童子們出‘解經義’之題。

而姜沃越發感慨,才氣這種東西,就像是美貌一樣,難以遮掩。

都不必姜沃與主考官說什麽,考後許尚書就單獨提起了楊炯,贊其:“精微博識,乃渾金璞玉。”

姜沃頷首:“我觀亦如此。”

兩人達成統一意見:哪怕楊炯今歲不會被選為伴讀,也可收入弘文館或是國子監讀書。

姜沃離開尚書省都堂的路上,就算了算‘初唐四傑全圖鑒’。

駱賓王是於前年參加了吏部‘資考授官’,報的就是國子監正七品‘四門博士’,如今正在國子監做教授。

如今楊炯也要入學。

再待王勃從齊州入京,盧照鄰也回京後,她的春日宴就能湊一桌初唐四傑。

**

龍朔元年三月。

聖駕巡幸洛陽。

此番隨駕,全權負責聖駕路線與安全事宜的,並非以往英國公李勣,而是左武衛蘇定方。

李勣恭送聖駕之時,見蘇定方一身戎裝於馬上,顯然除了聖駕安危外心無旁騖。再想想自己肩上的突如其來的重擔,就格外想跟他調換一下!

*

聖駕方至東都洛陽,長安城內就送來一封奏疏:是江夏王李道宗以年邁求致仕。

江夏王多年鎮守安西都護府,屯兵防備吐蕃。

此番他上書致仕,自然是軍國大事,得皇帝決定。

皇帝接此奏疏,微嘆:是啊,江夏王今年也六十歲了。

不是每個年過花甲的人,都能如蘇定方大將軍一般,還能在大雪中一日一夜疾馳三百裏,突襲敵軍。

江夏王……也老了啊。

皇帝準奏。

又下旨,令正在高句麗安東都護府鎮守的都督薛仁貴,調任安西都護府。

畢竟,遼東之地還有熊津都督劉仁軌,應當也鎮得住。

而同樣接到旨意的劉仁軌,便上奏向皇上求一個文臣。

畢竟他這裏,除了高句麗和百濟這兩個,已經成為大唐四十二個州的前國,附近還有新羅和倭國兩個屬國。

他再文武兼備,一個人也忙不過來。

皇帝想了想,直接大方地給劉仁軌送了個宰輔去。

準確的說,是前宰輔——

之前被皇帝遷到大唐最北境,在燕然都護府任兵曹的來濟,被皇帝調任遼東。

劉仁軌大喜,有來濟這位前宰輔在,遼東的文事就不用他再操心了!

*

幾番調任,幾乎是橫跨整個大唐疆域。

哪怕是一切都按最快的速度推進,也是到小半年後,這幾位文臣武將才各自按聖旨就位。

江夏王交待過安西屯兵事與吐蕃事,終於能安心卸任回京養老。

這一年秋日,江夏王時隔多年,再次看到長安城門時,心中無不感慨:當年他被長孫無忌誣陷涉謀反事,被流出京時,真沒想到有朝一日還能回來。

又有些痛快地想:倒是長孫無忌自己,此生可是再回不了京城了!

*

也就是這個秋日,巡幸洛陽的皇帝,接到了黔州傳來的書信。

趙國公長孫無忌自去年冬日起,多有病症,如今漸成沉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