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八章 不差錢的北明(第2/3頁)

北明政府是按照百姓田地畝均攤稅賦,並將丁銀攤入田賦征收,其派丁多者,必其田多者,其派丁少者,亦必有田者,徹底廢除了以前的“人頭稅”。

若是我大清後世某個皇帝看到北明這種賦稅政策,一定會為之擊掌高呼一聲,“這政策我熟呀,不就是攤丁入畝嘛!”

在幾乎全為移民為主的北明屬地,自然是不存在什麽高門大族,更沒有擁有阡陌縱橫數萬畝土地的豪紳地主。在建基立業之初,所有的移民也全都是按照擁有的田畝數量和財產規模,繳納一定的賦稅,並提供相應的丁役。

另外,雲州、苦葉島、江東等地,無不是地廣人稀所在,使得北明政權發展三十余年,根本不存在任何人地矛盾。現在唯一能限制北明國力提升的因素,那就是缺人,缺乏海量的人口,去填補境內那些荒蕪的土地,去占有極北大片的無主之地。

崇禎時期,大明朝廷面臨的危機,實質上就是政府的財政危機,由財政危機引發軍事危機,再由軍事危機導致更大的財政危機,如此惡性循環,國家豈有不崩潰的道理?

早在永王主政雲州時,除了加大移民力度,快速充實雲州實力,他做的最多的便是積極改善政府財政稅收體系,幾乎完全照搬復制了齊國人的地方治理方法,建立起完善的基層組織,將王權第一次延伸至鄉村。

曾經大明積弊日久的“飛灑”、“詭寄”、“虛冒”等脫逃農稅的方法,在北明各個屬地是根本沒有施展的余地,使得賦稅征收率即使未能達到百分之百,但至少也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

曾經在大明享受數百年之久的士紳優待政策,於北明境內也趨於瓦解和消散,繼之而出的便是“官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的政策,即廢除官員、士紳、地主免稅的特權。

雖然,此策難免遭到部分跟隨永王前來雲州的士紳官員暗中腹誹詬病,並持堅決反對的態度。但在面臨極大的生存危機和大明繼統覆亡的威脅下,永王仍舊堅定不移地將這個政策貫徹到底。

至於曾經被大明朝廷忽略不計的商稅和市舶稅,北明政權更是極為重視,不僅頒布制定了各種商稅征收律令,還在地方府縣和重要港口設立專門的稅務衙門,以圖做到商稅“應繳、必繳、全繳”的目的。

想當年,崇禎時期,偌大的一個國家,全部商業稅收加起來,一年也就是可憐的三百多萬兩,市舶稅更是只有區區四萬兩。浙江乃是產茶大省,而茶葉的稅收居然僅僅6兩銀子,簡直荒唐至極!

目前,整個北明的商稅和市舶稅每年共計征收折合白銀約六十多萬兩,幾乎占了政府賦稅的近四成。若是崇禎帝泉下有知,定然會喟然嘆之。

為了獲得更多財源,北明政府還將鹽、茶列為政府專賣,每年便可從中獲取約十萬兩白銀的收入。

除此之外,雲州、江東、苦葉島、耿羅島等地的煤礦、錫礦、林場、牧場,也多為官辦或皇家產業,每年為北明政府和皇室帶來大量的收益。

三年前,北明海軍的一支小艦隊在嶺北沿海又端掉了一個羅刹人建立的據點,除了繳獲大量的珍貴皮毛外,還獲得了一個意外的消息,距離海邊一百多公裏的內陸地區有一片儲量豐富的金礦。而羅刹人囿於人手不足,暫時還未大規模地進行開發。

北明聞訊後,當即組織了一個百人規模的探險隊,在羅刹人俘虜的指引下,尋到了那處金礦所在。經過數月的探查,探險隊驚喜地發現,金礦確實真實存在,而且分布極廣。山谷幾條溪流中均有大量金沙,山區裏還伴有許多銀礦帶。

隨後,北明政府派出五艘艦船,載有兩百名陸軍、四百多名日本苦力、地方土著,以及大量的物資補給和建築材料,進駐了那片地區,並插上大明日月旗,宣布該地為大明所屬海外領地,並將其命名為銀州(今俄羅斯馬加丹州,該地擁有俄羅斯11%的金砂、15%的金礦石和約50%的銀儲量)。

想不到,開發未及一年,銀州便能產富含金銀礦石(沙)一百多箱,保守估計,可以精煉出價值十多萬銀元的的足金和足銀。

另外,北明政府還從朝鮮東南三道,以及明州總督區,大肆盤剝和搜刮朝鮮人和日本人,除了每年強征兩地若幹百姓前往北明各地礦場服役外,還通過種種借口,褫奪那些不服“王化”的地方世家大族的土地,轉而售賣給無地或失地的平民、賤民,不僅可以從中大賺一筆,還能順便邀買地方民心,鞏固北明在當地的統治秩序。

總的來說,北明政府“搞錢”的手段,絕對比大秦政府強的不是一星半點,以區區八十多萬人口,便能做到歲入一百六十多萬,若是加上皇室收入,很可能會接近兩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