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沙俄使團的東方之行(第3/5頁)

“9月10日,小雨。

“從白城到大中國城(即北京)有2天行程,大清的皇帝就住在這裏。這座城市非常大,石頭砌成,灰色,呈四方形,繞城一周需4日。城市四角矗立著一些高大的城樓,城墻中央也矗立著一些高大的城樓。城樓帶有花檐,刷著藍黃兩種顏色。城樓的炮眼上架著大炮,城門旁也架著大炮,堆放著炮彈。每座城門有50名衛兵把守。

大中國城地處平原、繞城有一條河,名為遊河,注人黑海(渤海)。據說從大中國城到大海要5-7天行程。大船開不到大中國城下,貨物都是用小船和平底帆船運進城。

在大中國城之內還有一座黃金城(紫禁城),那裏是皇帝居住的地方。據說,這座城是以各種奇珍異寶裝飾起來,而皇宮則矗立於黃金城中央,宮殿的上方是金頂。

我們整個使團被安排在一個外交驛館中,等待大清皇帝和他們主持政務的官員接見。聽我們的蒙古翻譯提及(中俄雙方語言不通,但兩國對蒙語都很熟悉,故而俄國使團雇傭了一些蒙古翻譯),大清的皇帝只有八歲,尚未親政。整個國家是有四位德高望重的大臣輔佐治理,處理國中大小事務。

“9月15日,晴天。

大清王國來了一位大臣,他騎著一匹矮小的馬,在很多衣著光鮮的人簇擁陪同下來到驛館。我領著使團幾名重要的助手,在布置華麗的館舍中,與他們進行了第一次交流。

我告訴這位大臣說,是全俄羅斯大君主、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派我們到中國來建立正式的外交和商貿關系,並借此覲見他們的皇帝,表達沙皇對他的誠摯問候。

這位大臣也表達了對我們俄國使團來訪的歡迎,並表示,對於雙方建立友好的外交和商貿關系,大清皇帝是應允的。

但他提出,關於在遼東,隸屬於俄國的哥薩克人頻繁襲擾和侵犯當地大清屬民,是嚴重損害和侵犯大清利益的,應予以禁止和約束。

對於這位大臣的詰問,我與助手們進行一番辯解,說那是因為地方商民在獵取皮毛時,不小心誤入大清屬地,因為語言和交流存在某些障礙,而發生了一些不愉快的沖突。但我們代表沙皇陛下,以後會盡量避免此類事情的再度發生。

這一次簡單的交流,只是對彼此雙方的進一步了解,並無深入探討實質性的通商和外交關系。但對方在看到我們敬獻的禮物時,臉上明顯露出了一絲滿意的笑容。

在這位大臣離開後未久,他們的皇帝賞賜了許多禮物給我們使團,精美的瓷器,細滑的絲綢,柔順的狐皮,清香撲鼻的茶葉,以及一種來自南方大陸的蜜酒。

不得不承認,大清皇帝非常慷慨,這些禮物比我們送出的東西,價值要高出許多。”

“9月18日,晴天。

這天上午,大清皇帝最為尊貴的首席輔臣親自召見了我們。

他在說了許多無意義的話語後,然後傳達了他們大清皇帝的諭令,即應允與我俄國建立正式的外交和商貿關系。在服從當地政府管理之下,可以在這座大清王國的都城設立商館和外交機構。他們要求,俄國可以用大量的火槍和火炮來大清王國境內交換所需皮毛、瓷器和茶葉。

若是有可能,還希望我們俄國可以為大清王國提供更多懂得工業制造和發展的工匠和管理人員,幫著這個國家來大力提升工業能力。

面對這個要求,我和幾名助手不由面面相覷。天主啊,在整個歐洲地區,我們俄國是處於最為落後的地區,別說我們俄國沒有太多懂得工業制造和發展的工匠及管理人員,就是有的話,沙皇陛下也絕不會派到這遙遠的東方,來幫助這個韃靼王國建立和提升他們的體系工業。

另外,我們俄國使用的大部分火炮和火槍,有很大一部分也是從德意志、聯省共和國,以及英格蘭等國家地區購入的。至於我們自己生產的武器,嗯,不僅性能差,而且價格也比較昂貴。若是將這些可用於交換皮毛和茶葉的武器萬裏迢迢運到這裏,恐怕多少有些不劃算。

但是,為了保證沙皇陛下委派的出訪任務得以順利完成,我們還是虛偽的答應了他們所有的條件。聽說,這個大清王國正在與南方存在的明國持續進行戰爭,可能是極度渴望建立本國的工業體系和獲得大量武器,來應對外部的軍事壓力。”

俄國出訪使團負責人勒·伊茲馬伊洛夫寫完今天的日記,然後出神地看了一會窗外不遠處一棟雄偉的官衙,不由輕輕地嘆了一口氣。

他們這支由四十多人組成的俄羅斯使團是奉沙皇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彼得大帝的父親)的指令,從遙遠的西伯利亞托木斯克城出發,前往大中國城(即北京),覲見大清的皇帝,以便完成沙皇陛下的指令,允許俄羅斯與大清進行通商貿易,並相約共同對付盤踞在阿穆爾河兩岸的渤海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