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分別待團聚

廉頗到了趙國之後,趙國的抵抗幾乎都平息了。

廉頗年紀這麽大還能征戰沙場,把自己活成了一個祥瑞,在趙國是如傳說般的人物,是朱襄也不能比的。

至於李牧,他離開趙國時只打了北胡,在趙國的名聲就是個添頭。

哪怕廉頗已經離開了趙國十幾年,在廉頗離開趙國後才出生的趙人,也聽祖輩說過那個帶著他們去燕國討糧,然後被趙王趕走的廉大將軍。

他們遇到饑荒就想起廉大將軍,吃到土豆就想起朱襄公。現在廉大將軍和朱襄公都回到了趙國。趙人的心安定了下來。

天下士人都對秦王所謂的“兌現承諾”嗤之以鼻,但趙國愚蠢的庶人也信了。

他們相信在廉大將軍和朱襄公膝頭長大的那位公子政,一定是一個好孩子。

秦王政拉著舅父在城中漫步,尋找童年回憶時,聽到趙人私下聊天時稱呼他為“好孩子”,嘴角一抽,沉著臉轉身就走。

朱襄差點把肚子笑疼。

廉頗回到邯鄲時,趙國秩序勉強穩定。秦王政繼續親自安撫投降的趙國士人。

魏國和韓國士人心裏都有些酸。

這差別待遇啊,嘖!趙國士人何德何能?!

韓國士人忍不住去聯系韓非。我們韓國在秦國朝堂又不是無人!

魏國士人則繼續懷念信陵君。若是有信陵君在,我們何止如此?

秦國朝堂的卿大夫情緒倒是穩定。趙國的表現如此荒唐,想來秦王也不會讓那些庸碌進入秦國朝堂,只是做個樣子安撫趙人而已。

秦王政精力十分充沛,他親自將收集到的趙國士人資料一一甄選,給他們定下不同的待遇。

接受過秦國賄賂的趙國卿大夫的待遇是最低的;在趙國仗義執言,特別是那最先在趙國朝堂赴死的卿大夫的待遇是最好的;若是在趙國做出過殘害重臣迫害黎民之事的奸臣,那就沒有待遇了。

就算他們接受了秦國的賄賂,秦王也要借他們的頭顱一用。

秦王政已經很明確統治六國的基本盤。

他統一六國之後,六國舊貴的地位與以前相比,肯定是下降的。所以無論他再怎麽示好,只要不能給六國舊貴更好的待遇,他們都會仇恨自己。

所以他要穩固統治,就需要拉攏自己能給他們更多利益的“階層”。

那就是貧寒士子和能耕戰的庶人。

秦國在歷代秦王離間計的時候都會許諾很多事,但從未兌現過承諾。

不僅如今的秦王政是這樣,朱襄前世的歷史中的秦國也是這樣。

比如趙國的郭開拿了秦國的錢去迫害李牧,最後一家人都被殺了;齊國的後勝拿了秦國的錢讓齊王不修軍備,最後下場也淒慘。

玩政治的心都臟,誰信誰傻,秦王和秦臣更是出了名的不要臉。

過河拆橋是常態,就問你六裏地要不要?

縱觀華夏歷史,帶路黨的結局都不美好。

比如坑了關羽的糜芳,到了吳國後連普通吳國士人都能湊上去罵幾句,最後郁郁而終;投了大清的明臣被乾隆寫進《貳臣傳》,遺臭萬年。這還算結局好的。

再橫觀世界,帶路黨要麽是炮灰,要麽是耗材,要麽是博人取樂的小醜,比在華夏的下場更滑稽。

古往今來,投誠和帶路是不同的。

用現代社會作比較,如果一個外國人心向另一個國家,出國後腳踏實地發光發熱,那是自己人;

如果一個外國人接受了另一個國家的好處,在本國為他國開不違背道德的便宜,那是國際友人;

如果一個外國人收了另一個國家的賄賂,在自己國家為非作歹,導致民不聊生,他國雖會拍手稱好,但他要潤到自己國家的時候,一定異口同聲說一句“滾,好死”。

誰會在自己家留垃圾?就是自家人從政,還要三代政審呢。

所以朱襄良心掙紮後的緘默不言,以為秦國會兌現對郭開榮華富貴的承諾,不因自己的道德觀誤了秦國的信譽,其實是他天真了。

他根本不需要任何掙紮。秦王政不看他的心情,郭開也是會被用完就丟——郭開若不是自殺成為趙王重臣,秦國本來是必殺他安撫趙人的。

這是朱襄這個象牙塔教授的局限性。

他不知道秦王政其實非常遺憾,居然被郭開小小地“坑”了,沒有將郭開的價值壓榨幹凈,浪費了那麽多送去的錢財,嘖。

現在趙國卿大夫就深刻地感到了秦王的反復無常,雖然憤怒,卻又無可奈何。

他們總不能大聲嚷嚷,我收過秦國人的錢,我是秦國的大功臣,你秦國不能這樣對我?

他們敢說出來,明天趙國遊俠兒就要上門了。

朱襄後來才遲鈍地察覺了這件事,不由無語。

他忍不住對李牧叨叨:“既然無論從歷史書中,還是從現在的實例,都可以看出接受他國賄賂殘害本國的奸臣下場不好,為何他們還會輕信他國的話,去做那等注定走向末路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