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秦王政養兒(第2/5頁)

項燕非要項城作為封地的事,也被楚國其他卿大夫所警惕。

因三家分晉和田氏代齊之後,國君地位的“神聖性”已經被打破。各國君王都會警惕手下大臣勢力太強。

何況楚國還經歷了南楚國的分裂,只是強行靠著“羋姓的都是一家人”,把楚國分裂說成“分封”來挽救楚國的尊嚴。

項燕現在就要陪都當封地,接下來還要做什麽,其他人根本無法想象。

他們紛紛上門勸說項燕退一步。陪都對楚國的政治意義太大,項燕把握不住。如果項燕肯退一步,他們一定說服楚王,給項燕的食邑再加一倍,這不比項城好?

但這次項燕就鐵了心要項城。

在春秋戰國一眾老貴族心中,祖先和族人比什麽都重要。項燕失去了他的族人,如果不能得到能讓他在祖先面前揚眉吐氣的成果,他就寢食難安。

何況,在楚國上下都在反對他的時候,項燕也感到了危機。

項燕身邊的門客進言:“楚王一脈出了名的刻薄寡恩。曾經拉了楚國一把的吳起、屈原和黃歇後果如何,將軍你是知道的。項城在淮水與黃河之間,距離秦國最遠,城池也很堅固,將軍才能安心積蓄實力,以免赴了那三人的前車之鑒。”

項燕看著地圖上項城的位置,深知門客說得對。

他冷靜下來之後,也明白楚王啟為何不肯將項城封給他。

魏國和韓國都已經覆滅,陳都離秦國太近,楚王啟大概是想遷都陪都項城。

正因如此,自己才更應該將項城拿下。

哪怕項城只是他名義上的封地,楚王啟和楚國那些羋姓貴族逃往項城的時候,都得看他臉面行事。他就不會再受到如此桎梏。

失去族人的痛苦,被楚王背叛的憤怒,已經讓項燕那一顆忠於楚王的心發生了很大改變。

他仍舊忠於楚國,但不再信任楚王。

羋姓三氏的兵在項燕眼中就是一碰就碎的烏合之眾,他就不信這群人敢真的與他打一場。

項燕將自己的將印牢牢握在手中,又對手下將士宣揚楚王啟想要過河拆遷,羋姓三氏想要搶奪他們的功勞,逐漸將這支他從秦國戰場上帶回來的軍隊,真正打造成他的私軍。

楚王啟和項燕誰也不肯後退,國內局勢岌岌可危,一觸即發。

秦王政得知此事後,曾一度想趁機出兵攻打楚國。

但他受李牧教導多年,又得白起和廉頗點撥,對戰局把握比平常人敏銳,細思之後冷靜下來。

現在並不是攻打楚國的好時機。若秦國攻打楚國,楚王啟和項燕可能因為外力強壓而各退一步,聯合抗秦。

他要給楚國一個寬松的環境,讓楚王啟和項燕不用操心外部情況,全力相互消磨。

這統一戰爭,秦國當然損失越少越好。他有耐心。

曾大父、大父和阿父都按捺住自己的野心,耐心地將統一的功勞交到他手中。他怎麽能沒有耐心?

秦王政在改元之後,立刻封扶蘇為太子,並厚賞華陽太後和其娘家,給外人一種提拔國內楚系外戚的錯覺。

他還封羋姬為八子,是後宮第一個有分位的女人。

至於為何不封羋姬為王後,秦王政也有足夠多的借口。

羋姬生育扶蘇之後身體一直不好,秦王政不希望王後早逝,這不吉利。如果羋姬的身體能夠好轉,他在統一天下之後就封羋姬為王後。

餅畫上了。

在魏國種地的朱襄聽到此事,心情十分復雜。

政兒倒是不屑於做殺母留子的事。所以他給了羋姬這個許諾,就是確定羋姬活不長了。

朱襄用搭在脖子上的汗巾擦了一把臉上的灰土,嘆了一口氣。

田埂旁,看著朱襄在地裏忙碌,東摳一坨泥土看看,西抓一把枯草聞聞的魏國士大夫都滿臉鄙夷。

在傳聞中,長平君朱襄有識地之能。他會親自來到農田耕種,觀察農田的情況,告訴農人最優的種植方式。

只聽傳聞時,他們對長平君此舉諸多誇贊。

但親眼見到朱襄如老農般在地裏忙碌,塵土和汗水混作一團,筆直的身形在農人面前佝僂時,他們捂住了口鼻,即使想要裝一裝,也難以控制地露出了惡心反胃的神色。

朱襄已經很習慣了。

後世人天天把“種田”是天賦掛在嘴邊,又有多少人面對泥土、汗水、肥料的臭味,不會惡心反胃?

這是生理性的,很正常。

真實的種田就是這樣,不土不臟不臭不累就不是種田。

朱襄下地還算少了,只是指導而已,所以他的背還能挺直。

若尋常老農到了他這個年齡,背已經在日日躬身中直不起來了。

他的臟是一時的,農人的臟是一輩子的人。他把這群魏國士大夫拉到田埂旁看他種地,然後他會把這群魏國士大夫趕到田地裏與他一同種地,不是指望他們會萌生農人真辛苦的感悟,而是要讓他們知道,庶人的生活有多難,讓他們抓緊現在的富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