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5章 長平君喚雨(第2/2頁)

天空已經烏雲密布了好幾日,廉頗就等著來一場雨,便可以水淹大梁城。

現在大梁城著火,灰燼乘著火勢升騰,為天空烏雲中的水汽提供了足夠的凝結核,醞釀多日的雨立刻降了下來。

當火焰與雨水相遇,水蒸氣和煙霧沖上天空,零星小雨立刻變成了傾盆大雨,火勢立刻被雨水壓制。

廉頗眼珠子一轉,大吼一聲:“是長平君喚來了雨,救了大梁城!”

朱襄正擡頭看著天空,心頭剛松了一口氣。廉頗這一聲在敵陣中能把膽小敵人嚇落馬的大吼,差點把朱襄的耳膜給震破。

在廉頗大吼之後,秦軍立刻高呼“長平君”“朱襄公”。

許多魏人也跟著呼喊起來。

很多人都倒向朱襄的方向,跪在泥水中不斷磕頭,把頭都磕破了,血水和雨水混作一塊。

大梁城若被燒毀,他們全部成了流民,家中幾代人的積蓄全部化作灰燼。

就算秦國能接納他們這群流民,他們也肯定淪落為最卑賤的人。

長平君喚來了暴雨滅火,他們都得救了!

朱襄欲言又止,最後深深嘆了一口氣,沒有否認。

他當然知道這場雨是怎麽回事。廉公就算不清楚這場雨的科學內情,也知道這雨和他沒關系,可能就是碰巧了。

但現在不是掃除封建迷信的時候。

朱襄已經沒有以前那麽天真,非得爭個是非對錯了。

他身上這點封建迷信能讓大梁城的魏人迅速歸心,對重整秩序很有好處,所以他默認了。

朱襄沉著臉,指揮秦兵繼續加速滅火。

宮殿的火焰最先燃起來,還潑了油和酒,暴雨短時間內無法將其撲滅,還需要人工救火。

朱襄最先搶救的就是魏國的書庫和典籍。

魏王逃跑時很倉促,帶走的都是金銀細軟和印章。魏國宮內的書籍和戶籍档案都留在原地。

負責放火的人沒有在這兩處放火,不知道是存著將來回來時還需要這些書籍和戶籍档案的想法,還是放火的也是士人,知道書籍珍貴,舍不得。

他們的手下留情,讓朱襄及時搶救出了魏國的書籍和戶籍档案。

朱襄將書籍和戶籍档案封存,其他的東西都分文不取,讓廉頗作為全軍的賞賜。

為了不讓秦軍在城裏搶掠,大筆的賞賜是極其必要的。

這些賞賜的不僅是財物,也有人。

就算廉頗下令“不擾民”,也不可能完全做到不擾民。現在的軍隊沒有那麽嚴整的軍紀。若廉頗強行命令,軍隊就可能出現嘩變。

兵如匪。兵過如篦。

廉頗只能盡量約束。

朱襄聽著大梁城內四處的哭聲,擡起手揉了一下耳朵,然後走進一座沒有著火的官署暫當住處,開始整理戶籍档案。

有了這些戶籍档案,他才能迅速把大梁城,甚至整個魏國全境的秩序穩定下來。

秦王政知道大梁已經被攻占後,送了許多鹹陽學宮的年輕學子來。

這批年輕學子將在朱襄的教導下,成為魏國的地方官吏,取代魏國的本土士人。

不過說是取代,秦王政特意選擇了魏國出身的學子,又提前公開招募了一批與魏國有關的底層士人。

現在要讓魏人迅速服從管理,最好任用魏國本地人。

朱襄曾經和秦王政說起過“異地為官”的原則。但秦王政思索之後,認為“異地為官”不適合如今環境。

恰恰相反,秦王政就是要任用當地人為官,用他們的人脈取代原本的六國舊貴族,成為當地新的豪強。

這群人為了保住地位,就會緊緊跟在秦國身後,打壓曾經的舊貴族。

當他們成為地方新的豪強後,原本六國舊貴族的影響就會消失。

至於地方豪強尾大不掉的事,到時再說。

世上沒有兩全事,國政更是如此。

飲鴆止渴,只要毒不死,能撐到找到解藥的時候,為何不可?

朱襄能預見秦王政如此做,在幾代人之後,地方上會出現多少能影響朝堂的豪強。

但他很清楚,秦王政肯定也已經預見到了。

所以他沒有反對。

現在這群從秦國而來的魏國本地士人果然如秦王政所想的那樣,不僅對幫助秦國重新梳理魏國權利結構的熱情高漲,也迅速獲得了魏人的認可。

七國雖然官方語言還是周朝的雅言,但民間口音都是不同的。

比起一個說話聽不懂的官吏,他們當然更願意服從一個“當地人”的管理。

有朱襄封建迷信的聲望加成,又有出身魏國或者會說魏國話的士人重建魏國官吏架構,大梁的秩序迅速穩定。

朱襄驅車前往廉頗攻占的其他城池,將這些城池的秩序一一重建,把官吏都安排好。

當廉頗抓到魏王的時候,朱襄都已經在督促魏人準備春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