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章 是儒家聖王(第2/3頁)

誰也沒想到,就在秋收之後,秦王政還未改元,便下令信平君廉頗攻魏。

去年糧草供應不足,廉頗打通秦國通往齊國的通道之後,雖沒有繼續攻打大梁,但一直留在剛攻占的魏國郡縣主持屯田。

廉頗在趙國時只負責打仗,現在他已經很習慣屯田和撫民了。

為了替秦國完全消化新打下的城池,他都沒有回鹹陽送秦王子楚一程,也沒有親眼見到秦王政登基。

秦王政開戰的理由找的很敷衍,但也無懈可擊。

他說這場戰爭是上一場戰爭的延續。當時魏王病逝,君父因魏國國喪退兵。現在魏國國喪已過,該繼續攻打魏國了。

魏王圉在秦昭襄王強勢的時候,曾經被迫向秦國稱臣。之後秦國和魏國都沒怎麽提這件事,該打仗的時候照舊開打。秦王政首次煞有其事把這件事拿出來提。

秦王政說,魏王曾向秦國稱臣,就是秦國的屬國,與秦國是君臣關系。

當魏國遭遇蝗災的時候,出於宗主國的責任,秦王還特意將此事告知魏王和魏太子,希望魏國能夠多加防範。

可魏國恩將仇報,居然在秦國滅蝗收尾,秦王子楚重病的時候,夥同其他四國攻打秦國。

秦國是魏國的宗主國,魏國攻打秦國的行為是不忠;秦王曾在魏國遭遇蝗災的時候提供(口頭)幫助,魏國攻打秦國是不義。

如此不忠不義的國家,先王自然出兵討伐之。

然而魏王圉病故時,先王仍舊召回了秦國大軍,不在魏國國喪的時候趁人之危,這是秦國對魏國的義。

如今魏國國喪已過,自己作為繼任秦王,當重新討伐魏國。

秦王政召來修書的大儒,讓他們執筆,替秦國給魏國寫檄文。

秦國攻打魏國是堂堂正正的“義戰”,魏國活該挨打滅國!

大儒震驚不已。

他們倒不是震驚秦王政的厚臉皮,而是感動這年頭兩國打仗之前居然又有國君肯寫檄文肯宣戰了。

春秋初期,國與國打仗還會找個借口,寫個檄文,遵從一下禮儀。

到了春秋末期各國兼並,講究的就是兵貴神速,能偷襲就偷襲。

什麽宣戰?什麽檄文?武安君白起的兵都到了你城門下了你才發現秦國來襲了。

秦王政不愧是在大儒荀子膝上長大的孩子,這是儒家聖王啊!

荀子:“……”

他對秦王政分外無語。

你就是這樣用我儒家?

算了,也行吧。秦國必定滅掉其他五國,秦王政能在滅國之前堂堂正正宣戰寫檄文,你就說這道德水準禮儀水準是不是能排戰國第一吧?

荀子這麽一想,覺得政兒還是不錯了,自己沒有白教他。

朱襄對秦王政無師自通運用“儒家筆杆子”的技巧豎起了大拇指。

有本事的大儒不用說了,那是出將入相之才。

沒本事的大儒別扭來別扭去,就是想賺個“君王很寵我”的面子。

秦王將檄文這等重要的事交給那些沒本事的大儒,讓他們心生“我很重要”的錯覺,就像是後世帝王養了一群陪他寫詩作詞潤筆的文人一樣,既不擔心他們擾亂朝政,又能捧高自己的聲望。

而且秦國此番出兵一改常態,將宣戰的禮儀做了個十成十,那堂皇姿態,若再輔以百戰百勝,就算是六國舊貴,都得嘆一聲“天命”。

自家政兒這次是真的奔著“義戰”來包裝秦國的統一戰爭。

朱襄感慨了一聲,就晃晃腦袋,去調集物資,準備後勤了。

打仗糧草先行,廉公雖有屯田,但有朱襄在,怎麽也要讓廉公打個富裕仗。

魏王增得到秦國宣戰之後慌得不行,一邊派人向他國求援,一邊派人向秦國乞憐。

他還派信陵君魏無忌原本的門客去遊說朱襄,試圖用魏無忌和朱襄的友誼逼迫朱襄為魏國說情。

朱襄聽完魏無忌門客的慷慨陳詞後,淡淡道:“沒有在魏王圉死前攻破大梁,押著魏王圉在無忌墳前磕頭,是我之錯。無忌被逼死時,魏國和魏王就該為無忌陪葬了。朱亥正在吳郡給無忌守墓,等著魏國滅亡的那一日。”

魏無忌門客的慷慨陳詞被朱襄一兩句話堵了回來,臉色變換不斷,似是不相信長平君居然沒有被他欺之以方。

朱襄見那人神色,譏笑道:“不過你的話倒是提醒了我,我是否應該親自領兵攻打魏國?”

朱襄還未送客,魏無忌門客就羞愧離開。

他離開之後感嘆,世人都知長平君仁善,便誤以為他是軟弱可欺之人。世人忘記了,長平君曾孤身說服秦昭襄王釋放五十萬趙軍,也曾以兩萬廣陵守軍擊潰項燕百萬楚軍,明明是一個能言善辯的謀士和驍勇善戰的將軍。

他自言無法說服長平君,反而被長平君說服,便掛印逃走,不回魏國,南下去尋主父信陵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