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竹筍傍林鮮(第2/2頁)

朱襄到蒙武府邸,蒙武卻不在。

他耐不住性子,見李牧和王翦在百越打得火熱,自己也南下“剿匪”去了。

百越人少,也不知道他入山之後,能不能尋得山人的蹤跡。

即使尋不到,初夏山中草木茂盛,獵物繁多。他帶著秦軍去打獵,這次出兵也不會虧,權當是軍事演習了。

嬴小政惡意猜測:“我看蒙武就是沖著打獵去的。”

如今鎮守一郡之長官,軍政一把抓,在任時權力與封君差不多。郡守按捺不住性子,以剿匪名義帶兵打獵很是常見。

朱襄道:“有你在這裏,他不敢如此。不過政兒,不叫蒙武伯父了?”

嬴小政道:“不是我不叫,是他們不敢認了。老師說我已經足歲十歲,不可再被當作孩提對待。這些伯父叔父將來都會成為我的臣子,所以現在就應該尊重我。”

嬴小政頓了頓,補充道:“不過即便當了秦王,‘老師’二字還是可以喊的。這樣一來,不知道藺伯父會不會生氣。”

朱襄哭笑不得:“他生什麽氣?你叫李牧老師,叫他藺卿?你也可以叫他一聲先生。”

嬴小政笑道:“不要,我就叫他藺卿,就讓他生氣。蔡伯父倒是怎樣都不會生氣。”

“你蔡伯父脾氣好,好好對他。”朱襄道,“我幾個摯友中,只有你蔡伯父最為穩妥。”

嬴小政腹誹,舅父,你還好意思說?

“老師說,將來我當了秦王,最好也別再叫他老師。他自己能謹言慎行,但李氏族人恐怕不一定都有遠見。”嬴小政道,“老師居然開始教導我為君之道了?”

朱襄道:“李牧內政能力不一定比帶兵打仗差。”

嬴小政道:“哦?那我可以讓蔡伯父和老師換著當相國?”

朱襄道:“再加一個藺禮,三人可以在相國和丞相位置上輪流做,讓他們相互牽制。正好他們三人執政理念不同。”

即便是摯友,執政理念不同,各自背後家族不同,在朝堂上也是會互相牽制的。

嬴小政嫌棄道:“不要。藺伯父當相國,總覺得會讓秦國丟臉。”

朱襄大笑。

不過別看嬴小政現在嫌棄藺贄,除朱襄和雪姬外,他如今最親近的人就是藺贄,將藺贄當作半個自己人。藺贄在嬴小政心中地位,恐怕比子楚還高一些。

兩人一邊聊天一邊換衣服。朱襄本來有些勞累,換好衣服,梳洗一番後又清醒了。

他見到蒙武府邸別院中有竹林,立刻興致勃勃去挖筍。

春筍雖好,夏初竹林中滿地都是的筍,味道也不會差。

夏初竹林的筍雖多,一場雨便全長了起來,需要等許久才能再吃到新筍。

現在天空雖陰沉沉的,鄂邑已經半月沒下雨,竹林裏的筍子都沒冒頭,正是吃筍的時候。

朱襄挖完筍後,直接堆竹葉竹節生火,取一半筍殼的新筍埋進去煨熟,另一半切片與蒓菜做羹。

這是朱襄與同事結伴出差時,同事教會他的吃法,還和他提了兩個典故。

第一個竹葉煨竹筍叫“傍林鮮”,第二個蒓菜竹筍湯叫“玉帶羹”,都是《山家清供》裏的“文人菜”,前者似乎和蘇軾與其“胸有成竹”的表兄文同有關。

吃的東西和東坡居士有關,好像一點都不驚訝呢。

朱襄一邊做竹筍,一邊想將東坡居士的故事講給嬴小政聽。

但他在腦海裏琢磨了許久,即便把蘇東坡改成春秋某小國士大夫,也實在是難以解釋蘇東坡如何貶官到如今荒無人煙的蠻夷之地,興文教,尋美食。若只換作某士人到處旅遊,又失了故事的趣味,便只好作罷。

朱襄心生遺憾,所幸竹筍味美,彌補了他的遺憾。

聽了朱襄對這竹筍做法高雅的評價,嬴小政先評價“鮮”,然後補充,“我還是覺得竹筍和肉混做更美味”。

朱襄差點噴竹筍。

好了,東坡先生震怒。竹筍與肉混做,是以小人壞君子!異端!

“好,你想吃什麽加竹筍的肉菜?”朱襄問道。

嬴小政立刻點菜:“竹筍燒雞竹筍燒牛肉竹筍燒……”

朱襄制止:“等等,竹筍燒牛肉?秦國應該禁止民間私自宰殺耕牛吧?”

嬴小政眨巴眨巴眼睛:“老師從東甌買來的牛,和耕牛有什麽關系?”

朱襄無語:“政兒,這裏是南郡,李牧還能把從東甌搶來的牛送往鄂邑?何況我怎麽不知道東甌擅長養牛了?”

東甌都還沒開始推行牛耕!

嬴小政又眨巴眨巴眼睛:“山間也有野牛啊。或許是蒙伯父從山裏抓的。”

朱襄:“……”

知法犯法的嬴小政小朋友,這時候你就叫蒙武“伯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