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軍屯地南瓜(第2/3頁)

因為他拿不出那麽多大蒜那麽多油脂那麽多布,也不可能讓農人按時更換。

農人們的衣服很少,為了不被雨水泡爛,他們大部分人身裹淤泥,赤身下田,若是女子,可能會在身上捆一點草遮掩一下。

有些女子都不在乎這些,男人們在田地裏怎麽耕種,她們也在田地裏怎麽耕種。沒有人去評價她們的身體。

這一幕不是因為這個時代多開明,對女子多友好。而是這個時代太苦了,所以在地裏耕種的女人和男人一樣都不算人。

即便到了封建末期,禮教枷鎖濃重的時代,在田裏耕種的女人也一樣。

朱襄觀察了農人忙碌的情況後,得到一個折中的辦法。

他教導農人,用地面較為幹燥、沒有生物存在的淤泥裹住身體,勉強可以隔絕一部分寄生蟲。

但踩進淤泥的腳和腿沒有辦法,只能聽天由命。

朱襄只能讓人全力備好草藥,等洪水退去,糧食收割之後,再進行疫情治理。

即便他知道那時候再治理,基本都是安慰劑效應,用處不大。

又是一日,高地上的老弱婦孺農人基本都回到了田地,河道裏的水也逐漸退去。

今年老天似乎沒有把黎民逼到絕路,李冰最終頂住了壓力,在李牧的幫助下,守住了兩座重要堤壩,既保護了成都城,也保護了成都平原主要產糧區。

但除了成都城內的富人們,其他平民臉上都沒有笑容。

因為他們保住了兩座堤壩,也只保住了兩座堤壩。

而四川盆地除了成都平原,還有許多丘陵和山區,這些地方都被放棄了。

他們暫住過的涪城,還有成都城附近、後世被稱為金堂的地方,全部都變成了一片汪洋。

朱襄想,或許他們能守住堤壩,自己的努力其實很小,老天也並未開眼,而是其他河水蔓延的地方起到了泄洪的作用。

因為他們只能守住兩座重要堤壩。

成都平原重要產糧區沒有絕收,能收獲大概十之八、九的糧食。

但更廣闊的區域,只能有六個字來形容,“秋大水,禾無苗”。

這是《春秋》中時常出現的六個字,如今出現在了蜀郡。

“我要去巴郡借糧。”李冰道,“朱襄,你暫代郡守一職。”

朱襄道:“巴郡可能也遭遇了洪水。”

李冰苦笑:“巴郡的主要城池在山上,他們會好許多。而且,巴郡豪強林立,基本沒有平民立足之地。所以他們的糧食會很多,很多。”

朱襄略一沉思,明白了李冰的話。

巴郡因為基本在山區,以開礦富裕,所以比蜀郡還要閉塞。雖說巴郡也已經廢國立郡縣,但比蜀郡更像是一個獨立王國。

在這樣的獨立王國,即便遭遇了洪災,李冰也能借到糧,因為他們的平民相當於奴隸,根本不算人,不用吃糧食。

李冰此舉,就是只顧蜀郡的平民,不顧巴郡可能比蜀郡更慘的平民。

朱襄心裏不贊同,但心裏說不出阻止的話。

人能顧得上眼前就不錯了,即便同為秦國人,李冰是蜀郡的官,他就要優先管著蜀郡的平民少餓死。

何況,李冰不是帶兵去造反,搶奪巴郡的糧食。

他只是去借糧,讓巴郡郡守為他和巴郡豪強牽個頭,賣一下臉面而已。至於別人給不給糧食,給多少糧食,是別人說了算。

但朱襄知道,李冰肯定能借得到糧食。

成都平原即便還沒有都江堰,也是西南最為富庶的地方。其中蜀錦和南北往來的貨物,都是巴郡豪強所希求的奢侈物品。

他們討好了李冰,李冰就會在商路上給他們行個方便。

郡守府有從巴郡來的官吏,他為李冰介紹了巴郡主要的豪強。

巴郡的豪強以巴為姓氏,曾經被秦王尊為巴人的領袖。現在立郡縣之後,雖然他們沒有了這個名譽,但在巴郡仍舊如國王一樣尊貴。

他們發現了丹砂礦後,財力更勝一籌。巴氏所在縣城中,三分之二都是他們的族人,剩下的人也依仗他們存活。他們有獨立的武裝,鑄造了高聳的堡壘,所在的縣城基本成了他們的封地。

如果要借糧,肯定是向巴氏借最為妥當。

朱襄聽到官吏所介紹的巴氏,有了熟悉的感覺。

等李冰快要離開的時候,他才記起熟悉的原因。

那巴氏,或許就是著名的巴郡寡婦清所在的家族。寡婦清所在家族就是這樣,獨占了丹砂礦之後迅速富裕,建立了自己的武裝,將縣城變成了自己的“封地”。

這也是秦始皇表彰寡婦清的原因。

秦始皇表彰了兩個商人,一個是寡婦清,一個是姓烏的畜牧商人。他們二人共同的特點就是已經擁有了獨立的武裝,所在的地方仿佛獨立的王國。

秦始皇以表彰他們為由,讓他們二人進鹹陽領賞,之後就遷徙他們的族人進鹹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