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趙歌謠鵲鳥(第4/4頁)

樓緩嚇得差點從馬車上跌下來:“密詔?”

蔔點頭道:“君上還有詔令,如果真的發生了這些事,趙人由廉公和李公帶領。廉公和李公可將他們訓練成你們的兵。”

廉頗放下手,滿眼通紅道:“秦王他不怕嗎!”

蔔將懷中一個紙制的信封取出,雙手奉給廉頗。

廉頗撕開信封,裏面掉出兩塊將軍令牌,一塊刻著他的名字,一塊刻著李牧的名字。

秦王居然早已經準備好了?!

廉頗和李牧看著這兩塊令牌,臉上似哭似笑,似敬佩又似憎恨。

這就是他們趙國最大的敵人,那位已經年老的秦王。

“請廉公和李公迅速做決定。”蔔難以隱藏臉上自豪的神情,“我們還未離開趙國。”

這就是我們的君上,我們秦國的王!

廉頗和李牧雙手顫抖著收起令牌,各自點了家丁,前去安撫前方的趙人。

旁邊的山丘上,蔡澤臨高遠眺,燦爛的笑容讓他原本五官就不端正的臉變得更加扭曲。

民心,民心,民心!

“荀子,朱襄,你們賭贏了。”蔡澤笑道,“不,是我們賭贏了。”

他自己也參與其中了啊!

離開秦國之前,荀子與秦王有一場關於“義兵”的論戰。

原本兩位老人只是在朱襄家吃飽喝足,一邊逗著政兒玩一邊閑聊吵架。朱襄拖著凳子加入,不知怎麽就變成了打賭。

七國庶民間流動十分頻繁。離城池較遠的農人甚至不知道自己是哪一國的人,誰來征稅他們就給誰交稅。

有些比較模糊的地帶,農人甚至要給兩三個國家交稅。

三晉相交之地的農人便是如此。

與上層士人厭惡暴秦不同,非戰爭時期,庶民不僅不會繞著秦人走,還會主動入秦。

秦國攻打上黨時平民往趙國跑,只是因為他們躲避戰爭,是難民。並不是他們不願意入秦。

秦國開發關東和巴蜀的時候,就吸納了大量三晉之民。秦王頒布了許多法令鼓勵移民,遣他們去開荒,賜予他們戶籍,免除他們的徭役。

七國國君已經發現,人口是國力最重要的一部分。在三晉征戰不休的時候,秦國就大張旗鼓從三晉“偷”人口墾荒。

秦國養不活幾十萬戰俘,但現在秦國剛打下來的上黨、長平,還有南方的巴蜀、楚地皆因為戰亂地廣人稀,自帶幹糧庶民多多益善。

一座空城池有什麽用?秦國要的就是人口!

荀子統一天下的政治主張就是“興義兵”。他認為秦國強大,已經有了興義兵的基礎,現在正是改頭換面,從暴秦變成了仁秦,在統一天下的時候統一民心的時候了。

秦王自然對荀子的言論嗤之以鼻。

“仁義”難道還能讓城池和庶民自己長腿跑到秦國?最終還不是要落到兵鋒上。掠奪的效率比守在樹下等獵物的效率高多了。

朱襄道:“廉公為了趙人失去了名聲和權力,趙人無不感恩廉公。要不在趙國試試?此事交給蔡澤,絕對妥當。”

於是蔡澤接到書信。老師和友人想要的做的事,正好與他想要做的事不謀而合。

“現在你們還會說庶人非人,無心無情嗎?”蔡澤將手背在身後,轉身看著面前眾人,“荀子說人人皆能習得仁義廉恥,仁義廉恥並非士人的操守。希望你們與老師荀子一樣,眼中能看到更多的人。”

他身後帶來的助手,居然不是秦國官吏,皆是儒生。

“是,蔡公。”

儒生拱手作揖。他們謹記這一課。

“繼續吧,不知道這次會有多少趙人會隨廉公和李牧入秦。”蔡澤背著手下山,“我恐怕要向君上求一個長平郡守的位置了。”

長平是三晉交戰之地,不僅危險,朱襄還容易對趙人心軟,所以君上肯定不會讓朱襄來。

這個郡守,只有他能當。

……

公元前259年到公元前258年相交之際,趙國城池之外的鄉野山村,傳唱著一首歌謠。

“鵲鳥鳴於家,速速入秦。速速入秦,朱襄在秦國;

鵲鳥鳴於道,速速入秦,速速入秦,廉頗在秦國;

鵲鳥鳴於山,速速入秦,速速入秦,李牧在秦國;

帶上家產和家人,速速入秦,速速入秦,賢人在秦國。”

鎮守邊界的趙軍閉上了眼睛,捂住了耳朵。他們什麽都沒看見,什麽都沒聽見。

所以巍峨的邯鄲城中,無人知曉這首歌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