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肉醬蓋粟飯(第4/6頁)

這樣安靜地看著秦王做決定,繼續沉穩又兢兢業業地為秦王做事,才是取得一線生機的最優解。

他以為朱襄不知道,原來朱襄知道。

朱襄看著湖面,視線放空:“武安君,其實我對秦王所說的相國那一些事,都是經過了潤色。我心裏不是這麽想的。”

白起知道自己不應該詢問,詢問了可能不是什麽好事。但他鬼使神差道:“你的真話是什麽?”

朱襄道:“範雎心胸狹隘,利欲熏心,加害忠臣,危害秦國;秦王偏聽偏信,只重親不重賢,若不是範雎之前確實是賢相,他們就是奸臣昏君,和趙王有什麽區別?”

世人都說,長平之戰是趙國衰落的開始,為秦始皇奠定了統一的基礎。

世人看著那篇其實是罵秦始皇的文章,說什麽“奮六世之余烈”,好像秦始皇是坐在祖先的功勞上坐享其成。

其實只要翻看一下史書就知道,長平之戰後趙國確實衰弱,但秦國並未抓住這個機會。反倒是趙王從此奮起,趙國再次繁榮強盛。若不是接連兩代趙王都是蠢貨,哪怕只出一代平庸的趙王,趙國也能恢復實力。

長平之戰後,英明了一輩子的老秦王就變成了昏君。

朱襄看著老秦王和範雎肉麻的書信,心想後世一定有很多人感動他們的君臣情深。

就連不喜歡秦朝和秦國的太史公,在寫到範雎因老秦王的話辭去相國之位的時候,都用酸溜溜的筆調為老秦王辯解,“老秦王只是想激勵範雎,範雎自己心中有鬼,以為老秦王在敲打他,所以跑了”。

這一對君臣情真是感天動地啊。

那麽這感天動地的君臣情背後呢?是被冤殺的白起,是函谷關下被斬首阬殺的二十萬秦軍,是已經隨秦軍出函谷關在三晉之地種田然後被驅逐和殺戮的普通秦國人。

長平之戰後,秦王不聽白起,偏信範雎,邯鄲之戰慘敗,一直被人打到了函谷關。

白起征戰一生奪得的三晉之地被三國收回,秦國再次龜縮在函谷關不敢東出,一朝回到了戰國初。

如果不是因為楚國那時正好內亂,秦國還占有部分楚國的地盤。老秦王這四五十年的努力,基本就等於白幹了。

長平之戰後,老秦王又活了近十年。這十年,就是秦國土地不斷喪失,良將名臣都逐漸變得平庸的十年。

範雎推舉的兩個人都降了,按照秦國法令,範雎應該擔責。可老秦王卻下令,朝堂不準有人提這件事,提者處死。

啊,這感天動地的君臣情啊。

朱襄又撿起一塊石頭,旋向湖面。

這次石頭在湖面跳躍了七次,十分厲害。

“秦國和趙國沒區別,都是國君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國君的寵臣想做什麽就做什麽。其他人,無論出發點再正確,無論建立了多大功勞,如趙國的廉公和藺公一樣,國君說丟棄就丟棄。”朱襄看著湖面道,“區別可能只是寵的人是誰,是不是自己。”

朱襄笑了笑,道:“秦王現在就挺寵我,當寵臣的感覺真不錯啊。”

白起站在朱襄身後,問道:“你對秦國也失望了嗎?”

朱襄道:“我怎麽會對一個我能當寵臣的國家失望呢。武安君,謝謝你今日這番話。”

“你既然心裏明白,我說與不說都沒什麽意義。我應該感謝你在秦王面前為我求情。”白起問出自己潛藏在心底的疑惑,“你應該憎恨我,為何要幫我?”

朱襄又笑了笑,語氣卻有些冷漠:“我其實不在乎什麽趙人秦人。非要說我在乎的,應該是身邊人,和……早點天下一統,結束戰亂吧。”

老秦王的昏庸,讓秦國十年無所作為,再次變成東出不能。

之後的秦王雖想出函谷關,卻再次被其他國家的聯軍打到了函谷關,據說始皇崽他爹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就是因為函谷關差點被攻破而氣死了。

秦始皇在位後連年災荒,他無可奈何,只能派兵出函谷關去搶。

正好這時候各國的國君腦子都有病,這樣搶一次,搶兩次,最後勢如破竹,就幹脆一統天下了。

所以奮六世之余烈,從制度和經驗教訓上出發,確實是如此。但非要深究老秦王為秦始皇留下了什麽,大概就是在形勢一片大好之下,突然拉胯的沉痛經歷吧。

我家始皇崽,牛逼!

白起靜靜地低頭看著繼續玩砸水花的朱襄。

朱襄的意思是,自己若活著,能讓秦國加速統一天下的進程嗎?

朱襄繼續砸水花,白起先靜靜地看了朱襄一會兒,又擡頭看向濺起水花的湖面。

然後他沒有告別,徑直轉身離去。

白起離開時,系統響起提示音。

白起好感度解鎖,現在好感度為一,宿主是否抽獎。

朱襄丟掉手中的小石塊,雙臂展開,躺在了可能埋著屍骸的土地上,怔怔地看著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