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第2/4頁)

這樣的人家,光是看著就想要親近。

“你們這是剛搬過來,天天忙著新房子整修吧。”

“我前些天搬過來的時候什麽都沒有,就是黃泥的土墻,窗戶上連玻璃都沒有。”蘇姚指著墻上的報紙跟兩人炫耀,“這墻上的報紙是我倆一起糊上去的,還有現在窗戶上的玻璃是他安上去的。”

蘇姚又帶著兩人去東屋看,東屋的墻已經刷上石膏,地面鋪上了一層紅磚,已經很是有模有樣了,“這大多數都是他/幹的,我就是打打下手。”

這個他說的是誰就很明顯了。

穆洪波覺得自己必須說點什麽了,於是他開口建議,“我看這地面上要是能澆上一層水泥,應該會更好打理。”

蘇姚確實有這個打算,“對,我們就是這樣計劃的,讓後勤處采購的水泥大概要過幾天能到,反正也不急,我們就先搞別的地方。”

穆洪波:……

他其實想說,如果需要水泥的話,他這邊有門路能幫得上忙。但既然蘇姚都說了有法子,這也不好提了。

幾人又回到西屋,翟江瑞在自家男人眼神之下,跟蘇姚說上了報紙以後的工作調動。

雖然嘴上沒說什麽感激的話,但是人家大老遠跑過來一趟,拎著大包小包的禮品,這意思就很明顯是在道謝。

蘇姚是個人精,哪能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她就順著翟江瑞的話放下說,“還是你自己工作和做人方面都有可取之處,領導才會把你轉成正式工。”

也不能一味把功勞都往咱自己身上攬,蘇姚緊接著又說了一些工作上的建議,翟江瑞都一一應下。

這個建議嘛,翟江瑞的公婆怎麽會不提點她,不過是話趕話說到這裏。

中心思想就是一個意思,雙方彼此表達自己的善意。

周言安就站在蘇姚身邊,雖然不說話,但並不招人厭煩。

有時候話少的人,遠比話多的人招人喜歡得多了。

有些人說話好像只是為了證明自己長了一張嘴,不能浪費。

講出來的那些話真是又難聽又得罪人。

老話都說,言多必失。

眼看到了飯點,正常家裏這時候應該是男主人招待客人,女主人去炒菜做飯。哪怕是男主人不善招待,也勉強能與客人聊上幾句,等到飯菜出鍋。

無論如何就一句話,到了飯點肯定是不能讓客人不吃晌飯就回家,這與我們幾千年來的好客傳統不相符,也跟從小到大從爹媽那裏接受到的教育不相符。

蘇姚是想留客人吃飯,這不是情況實在是不允許。

她和周言安還沒在家裏吃過飯呢。

那怎麽辦呢,蘇姚一合計,幹脆帶倆人去食堂吃吧。

上下五千年,這種帶著家裏來的客人去單位食堂吃飯的事情,應該獨此一例了。

蘇姚提這建議的時候倒是一點也不心虛,“你也知道我們家這種情況,也沒法子給你們做飯。”

翟江瑞和穆洪波心想,能看到家裏確實是沒有做飯的條件,灶上的大鐵鍋上積了一層厚厚的灰塵,但是這意思是趕我們走,要不我們還是自己提出來吧,也省得尷尬。

蘇姚又說,“你們應該也沒有去過部隊的食堂吃飯吧,今天就帶你們去嘗嘗鮮。”

翟江瑞和穆洪波:……

至少不是趕我們走,他們條件艱苦,要理解。也確實是只吃過政府食堂,也沒有吃過部隊裏的食堂,這樣一說也確實挺想去的。

這兩口子就被帶著吃了一頓部隊的食堂。

吃完飯後,兩人順勢提出告別,蘇姚再挽留一下,互相給足了雙方的面子。

蘇姚跟周言安站在崗哨邊,目送兩人上車,她依依不舍地說道,“以後常來玩啊。”

直到車輛遠去,兩人轉身回家。

穆洪波回去的路上跟翟江瑞合計,“他們那是個新家,看著什麽都缺的樣子,送上一兩件家具,也是咱們的心意。”

翟江瑞也覺得可以。

她雖然家庭情況比不上穆洪波,但父母都是工人,家裏只有她一個孩子,從小在錢這方面就沒缺過,因此聽見穆洪波這個想法,她毫不猶豫地答應了,“就用我的工資,正好單位給我發了兩張工業券。”

兩人回去一想,還是給買個衣櫃,行李都擺在角落裏,整理得再是整潔,也沒有放進衣櫃裏要好。

大衣櫃的價格可不便宜,都趕上翟江瑞轉正以後兩三個月的工資了,但她也沒說舍不得。拿上工業券去找鄰居淘換衣櫃券。

鄰居也納悶,這對小年輕都結婚一年多了,還買衣櫃幹什麽。

翟江瑞又不能說是報答人家幫自己轉正,就說,“我有個妹妹,剛結婚,家裏連個衣櫃都沒有,就想著給她買一個。”

那人雖然面上誇,“那您可真是個好姐姐。”

心裏卻十分瞧不上,這種扒著婆家往娘家劃拉東西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