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四章

從永州往下走, 抵達江南這一路。若馬車日夜兼程的走,至少要半個月。

王姝事先了解過江南的情況,知曉這一塊地域正在戒嚴, 這一路走得都十分小心。有些關卡要打點的,也一點不能含糊。出門在外,能花錢少惹事的, 自然是最好。不過因為王家往江南輸送糧食的這份善舉,官府對王家車隊的查驗還是比較寬容的。

王姝靜靜地坐在馬車上,耐著性子等官差放行。

前排的官差裝模作樣地查看了王家車隊的車廂, 人就在車廂四周徘徊。此次王姝南下的隊伍不算小,除了隨行護衛, 還另外裝車了整整一千石的糧食。除了這些糧食以外, 還有兩大車的草藥。

林二識趣地遞過過路費,他們便痛快地放行了。

進了三月,天氣暖和得很快。尤其是南方, 氣溫明顯被北方暖和多了。

有句詩句叫什麽, 春風又綠江南岸。如今便是。

若不看沿途絡繹不絕的衣衫襤褸的行人。這沒有被現代化侵蝕的純原始自然風光,確實是美不勝收。王姝難得有機會離開內宅, 此時卻沒有心情欣賞美景。越往南走, 就越能看到更多食不果腹的百姓。被洪水沖毀的村莊,餓得皮包骨頭的婦孺孩童, 每一樣都深深的烙印在王姝的心上。

但即便如此, 王姝也不能在半路上慷慨解囊。饑餓和苦痛會讓人失去理智。突然放糧不會緩解現狀, 只會造成混亂。屆時她怕是會到不了江南。

幽沉地吐出一口氣,王姝放下了車簾, 再沒有往外看過。

馬車行進的過程比較久,出於安全考慮, 王家的車隊只在白日裏趕路。夜裏要麽選個方便的地方安營紮寨,要麽尋附近的村莊借宿一宿。

王家的良田集中在揚州、杭州、蘇州。除了水田,還有一部分的桑麻林。不過總體來說,王家的桑麻養蠶不成產業,只有極少部分的桑麻林種植桑葉供自家用。王姝的許多衣物是自家蠶絲織成的。且這一批蠶是比較嬌氣的品種,吐絲量極少的。不過絲織品質量極好,外頭都沒有賣的。

此次洪水對桑樹林的不算大,畢竟桑葉長在樹上。樹木只要水退下去,不爛根,樹葉就不會有太大影響。蠶也是四月下旬才開始養,如今還沒到養蠶的季節。

這次王姝南下算是突襲,沒有提前給江南的掌櫃打過招呼。故意要打那些人一個措手不及,進城之前勢必要做好準備,且務必保證行程的隱蔽。所以早在南下之前,王姝便已經提前派了人去探路。這一路上探路的消息不斷地傳回來,城內是什麽狀況,她早已經知曉。

朝堂的問題、官府的處理方式她無從置喙。王姝作為一個小小的商戶,有良心一點,能做的就只是對災民慷慨解囊。沒良心的話,幹脆視而不見。

時間比較趕,春耕也就那幾日。錯過了最佳時期,對這一年的糧食產量都是會有影響的。

馬車走得比較急,幾乎一路上沒怎麽歇息。為了盡快趕到下一個落腳地,王姝幾乎沒怎麽下過馬車。不聽不看,埋頭趕路。這樣既是趕時間,也是出於全隊人的安全考慮。災民們流離失所,聽說附近已經滋生了不少為了討口飯吃不要命的流民。

為了一口吃的,殺人越貨的事件頻發。官府不管,外頭亂成一團。

王姝一直很明白一個道理。懷璧其罪。她若是半路發善心,極容易死於非命。哪怕她身旁有這一支專門的護衛隊伍,也有不敵的時候。

“盡快趕路吧。”

王姝閉著眼睛在車廂中假寐,“天黑之前趕到下一個落腳點。”

王家在江南的農田位置是比較靠南的。

趕過去,路程比預料得要久。

不過當初王程錦置辦這些農田,是充分考慮了糧食的地理位置的。好處便是這裏的水稻可以做到一年兩熟,氣溫和種植條件雙方加成。再加上王姝經過十幾年的雜交實驗培育確保了良種,當真做到了‘蘇湖熟,天下足’的產量。

馬車一路疾跑,臨近蘇州地界,天色已晚。

三月還是涼,白日裏春光甚好,夜裏風一吹還是涼颼颼的。馬車走在官道上,兩邊是面容麻木衣衫襤褸的人。越往前走人群越大,儼然有糾集成隊伍的意思。

方將士見這情況,皺起了眉頭。騎著馬掉頭到王姝的車廂旁邊,伸手敲了敲。

嘟嘟兩聲,王姝睜開了眼。

倒是沒有掀開車簾子,隔著簾子開了口:“何事?”

“主子,前面人瞧著不大對勁。”方將士,也就是方燮,是韓家軍輕騎兵裏的一個校尉。旗下有三百騎兵,本人武力極高。戰場上百步穿楊,十分擅長判斷戰局形勢。此次被蕭衍行安排過來護送王姝南下的這一批將士,方燮算是他們的頭兒。

他聲音壓得低低的,仿佛怕大聲便驚擾了人似的:“是不是換條路走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