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唐太宗:李隆基這個敗家子!

詩歌不像小說一樣有起承轉合,如果碰不到合適的情境,就察覺不到其中真味。

所以幹百年來,詩歌穩穩坐在文學鄙視鏈的頂端。

如果把中國文學比喻成繁星,那麽詩歌就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顆。

那是語言的先鋒,思維的載體。

詩人能把自己的喜怒哀樂全部用恰當的文字表達出來,而普通人往往只會說一聲臥槽。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一出,無數大唐的寒門弟子為之動容。

杜甫居然寧願凍死,也要讓天下寒門人士有屋子住,這是何等的氣魄?這是何等的無私?

一個人過得好的時候,希望別人也過得好,只能說他很善良。

一個人如果過得不好,還希望別人過得好,那這個人就可以稱得上無私的聖人了。

杜甫莫非是孔孟轉世?!

杜甫在文壇有名氣,但是不高。大唐還是傾向於歌頌壯麗新世界的文章,比如張九齡、王維和李白等人的詩篇。

這些讀書人在此之前,沒怎麽聽說過杜甫的名字。

現在,他們看到了天幕裏面的安史之亂。他們的心思變得敏感,他們的文風變得深沉,杜甫的詩歌正中他們的下懷。

大唐缺一個杜甫這樣的詩人,缺一個思想的標杆!

杜甫的草堂就是桃源一樣的存在啊!

草堂雖然破舊,可它的精神高尚。

“詩聖杜甫在哪兒?”

很多人收拾行囊,包袱款款,想要親眼見一見這位聖人,想要親眼見一見那個桃源鄉。

那不是草堂,那是聖人的住所。他們要去見聖人,他們要找聖人學作詩。

他們掀起了一場尋找杜甫的浪潮。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無數人為之潸然,詩人陶淵明也不例外。

陶淵明望著天幕,心神激蕩,滿腔悲壯之情。

有一說一,他聽到詩聖的稱號的時候,其實是不滿的。華夏人敬天法祖,崇拜祖先,人活著的時候都沒有死後那麽受尊重。

陶淵明可不覺得杜甫能厲害到超過屈原那些先人。再說了,他覺得自己寫的詩也不差,怎麽就被杜甫比下去了?

現在,他卻逐漸明白了其中的含金量。

陶淵明感慨道:"他被稱為聖人,不無道理。"

“怎麽說?”村人好奇地問。

陶淵明搖搖頭,什麽也沒說。

他自己一開始很想當官,後來看遍了汙濁的官場,於是回老家種田,不為五鬥米折腰。

聖人說,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

既然改變不了這天下,那麽就獨善其身吧。

可杜甫寧願凍死,也要兼濟天下,古往今來,誰能有這樣的胸懷?

他回到屋子裏面,拿出來了菊花酒。

去年秋天菊花籃放的時候,他采下菊花,把菊花和糧食一起拌勻。他平時都不怎麽舍得喝,現在全拿出來了。

陶淵明滿飲一杯,頗覺暢快:“菊花性情高傲,即使是殘菊也挺立不落,傲然怒放。那杜子美,正是菊中君子也!”

在安史之亂後的世界中,年邁的杜甫剛從官府中走出,就被官吏拉住。

官吏直接來了個川劇變臉,臉上掛滿了微笑,因為用力過猛,顯得有點討好和諂媚:"杜大人,別走啊,來來來,喝酒嘛,下官這裏有一壺好酒。"

他恨不得穿越回去拍死自己,要知道這個古怪的老頭居然是留名青史的詩聖,他一定不會那麽冷漠,起碼好言好語把他送出來。

杜甫望著天幕,驚嘆於自己神奇的遭遇,拄著拐杖,冷漠地搖頭。他和祖父很像,是個狂傲不羈之人。

他看不慣官吏這副作態,懶得和他周旋,搖頭說道:“沒什麽好喝的,下官要去赴任了,告辭。"

官吏頭皮發麻,思來想去,說道:"在下知道你是為了那戶人家的事情而憂心,這不是我能處理的事情,我把這件事情報給上官,好不好?"

事情層層上報,杜甫被帶到郭子儀身邊。

杜甫終於見到了這位自己敬佩的大將軍,不卑不亢地說:"民為邦之本,如果這麽征兵,遲早會生起大亂的。讓這些沒有經過訓練的人上戰場,那不是去送死嗎?"

“他們是有血有肉的人,他們還有家人等他們回家。”

“郭將軍,這是下策中的下策,如果

時局真的爛到這種地步,我是同意這麽征發兵卒的,但是如果沒有,那麽還請從長計議。”

其實,杜甫並不是普通的文人,他是有軍事眼光的。他一直支持皇上重用郭子儀,並且希望軍隊直搗黃龍,這和李光弼的策略不謀而合。

將軍郭子儀面色肅然,要是從前,他才不會在打仗的時候聽文人的意見,但這可是現在風頭最盛的文人。

那一首《茅屋為秋風所破歌》讓軍師都為之動容,來勸自己重用杜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