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春寒料峭,乍暖還寒。

海城街頭才開兩天的櫻花,此時已經不住寒風的考驗,撲撲簌簌地飄落了一地。

池芋撥了撥落在發間的櫻花瓣,白色小皮靴匆匆踏進了《理想之家》雜志社所在的辦公大樓,總算趕在9點半打上了卡。

但屁股還沒在工位上坐下,她就被對面桌的張丹丹叫了過去。

“你最近學校忙嗎?實習時間可以增加嗎?”張丹丹理著桌上的的采訪資料問她道。

她是負責帶她實習的老員工,也是她海城大學傳媒學院的學姐,早她五年進入了雜志社,如今已經是比較資深的記者。

“不算忙,應該可以的。”

池芋想了想,又好奇問:“丹丹姐,是我們組來了什麽新的項目嗎?”

“嗯,就是之前一組負責的那個老舊小區改造的采訪,現在轉到我們二組來做了。”張丹丹解釋道。

“雜志社不是很重視這個項目嗎?怎麽會突然轉給了我們?”池芋詫異眨了眨眼。

這個采訪項目,她年前就有所耳聞,說是不同於過去單純加固建築刷漆搞綠化之類的改造模式,這次改造非常超前,將共享空間、屋頂花園、創業孵化室與老小區相結合在了一起,算是政府打造未來社區的一次試點。

所以她們雜志社想要搶占采訪先機,跟蹤報道即將改造完成的小區,並將這個采訪項目交給了綜合能力比較強的一組來負責。

“因為一組那邊遲遲聯系不上這項目背後的總設計師,只能對接到負責現場施工的項目經理,所以這采訪的含金量一下子就跌了不少,自然就轉給了我們二組來做。”張丹丹苦笑了下。

“哪個建築設計師這麽大牌的啊?竟然采訪都約不上。”池芋有點難以置信道。

要知道《理想之家》已經是設計業內頂尖的雜志了,很多獨立設計師巴不得能被他們臨幸采訪下,來擡一下自己的身價。

“傳說是叫埃文,年紀輕輕地就拿下過皇家建築協會獎,去年才回國開了個建築師事務所。”張丹丹回道。

“外國人啊?”池芋微微愣了下。

“不是,只是他對外都用這個英文名,真名不太清楚。”張丹丹搖了搖頭。

“這麽神秘。”池芋嘖了嘖舌,又想到說,“我哥也有自己的建築事務所,就沒他這麽大牌。”

“可能你哥沒他有名氣吧。”張丹丹笑了笑。

“但我哥一樣很厲害,他也是美國名校畢業回來的,而且還在那邊事務所工作了好幾年。”池芋驕傲地挺了下胸。

“那確實。”張丹丹頓了下,半調侃問,“你哥事務所叫什麽?有沒有什麽不錯的項目能給我們采訪報道下的?”

“呃……”池芋身子僵了下,有點尷尬道,“不知道。”

“不是你親哥嗎?”張丹丹揚了下眉。

“是,但我對他的關心有限。”池芋嘿嘿笑了下。

畢竟她哥比她大了五歲,而且高中畢業就出了國,平時聚少離多的,還老在她面前端長輩的架子。

所以兩人就算碰面也深聊不了幾句,言語間全是真情實感的互懟。

也就是他不在場時,她才會跟別人誇誇他。

-

因為采訪降級,雜志社給出的刊登版面也砍了大半,所以需要準備的問題也不是很多。

很快她們就和對方約好了見面的時間,在一個晴朗的午後前往了改造項目所在的南浦新村。

這裏曾經是海城最早一批的工人居住地,裏面大多是始建於70年代的樓房,層高不會超過六樓,面積也就四五十平,還有不少住戶需要在走廊裏共用廚房。

在經歷了幾十年的變遷後,這裏居住的都是些退休工人,很少見年輕人的身影,整個街區都死氣沉沉的,門口也只有些賣水果蔬菜肉類水產的店鋪,臟兮兮的汙水順著碎裂石磚,蔓延至對面的壽衣花圈店。

因為南浦新村距離海城大學很近,池芋過去回學校的時候時常會路過。

但她從未多看過這裏一眼,直到去年它開始封路改造的時候,她才注意到了這個小區的存在。

但她大四這一年為了實習方便,幾乎都住在了她哥家裏,所以對於這裏改造進展也不太清楚,只能從路邊刷上彩色的石墩上窺見一二。

直到今天,她才真正地踏上了南浦新村前的街道,看到了門口翻天覆地的變化。

“丹丹姐,這是不是資料上說的那家咖啡館?”

池芋瞅了瞅還沒裝門和招牌的一間店鋪,裏面偏工業風的裝修已經完成了個七七八八。

“看那個吧台,應該是。”張丹丹點了點頭。

“感覺還挺有個性,有做網紅咖啡店的潛質,這邊開業後不會變成個打卡地吧?”

“初期可能會,但你細看這邊也沒有特別適合拍照的地方,生活氣息依舊很重。”張丹丹笑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