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誰會在這個時候得罪太子◎

七月除了上旬鬧劇一般的狩獵, 月末還有一件不太引人注意的案件。

離京城三百裏地的錄縣反叛,從六品的振威肖校尉石邦帶兵去鎮壓,一路斬殺了兩百人,居功至偉。

周帝因為喪子心力交瘁, 聞聽有部落反叛怒不可遏, 很快下了決斷。把這次立下頭功的石邦, 從六品的振威肖校尉擢升成了四品壯武將軍。

事情本來告一段落。不想錄縣那邊有人逃了出來,並且一路到京城。這些人沒有去大理寺, 聽聞京城平西縣衙清明, 便去縣衙巧了鳴冤鼓。

石邦的父親是工部侍郎,更和皇後一族姻親。

太子一黨勢力如日中天, 皇後也跟著水漲船高。誰也不敢得罪未來皇帝和太後。

石邦出身文臣家世,對讀書寫字不感興趣, 只能走軍功的路子。他不想去前線拼殺, 熬資歷立軍功。

可若無功績, 哪怕有後台也沒有快速升遷的理由。便夥同手下想了一個昏招。人為制造一場殺戮。

帶人夜襲了少數部族村落, 殺光了整個村子兩三百人,對外只說是鎮壓叛亂,踩著這些屍體,果然如願升了官。

案子來是蓋棺定論,卻不想又出了反轉。那晚他做事不夠幹凈。有幾人從那場屠村中逃了出來……

這便也算了, 屠村那日, 石邦還帶走了一個村女獻給了太子。

那女子本就是孤女,事發後一聲不吭, 別人以為她被嚇破了膽, 又或者被富貴迷了眼。

他在太子府忍辱偷生半個月, 終於抓住機會偷跑了出去。還聯絡上了來京城告狀的少數民族, 一起去敲了鳴冤鼓。

接到訴狀的平西縣令,一時猶豫不定,他算個好官,但……不想因此得罪太子。

人生在世,誰沒有掣肘?他也有家人,不想他日太子登基後被清算。

沒想好如何處理前,縣令下令把那女人和幾個村民抓起來投入大牢。不巧被來牢裏提審犯人的何持讓看到……

雙方交談時候,何持讓表情淡漠。

縣令和其他兩個通判,還道他是識時務,千叮嚀萬囑咐他不可泄露風聲。

畢竟大家都是一條船上的螞蚱,要萬般謹慎。

何持讓出了縣衙,便去了大理寺,把接到的訴狀遞給了大理少卿。

大理寺少卿是信王的人,如何能善罷甘休,馬上進宮稟告了皇帝。周帝當即震怒,下旨嚴查此案。

不過半日,太子黨人人自危,暗自揣測上意,皇帝莫非要借此事打壓太子……

不少人詫異新科狀元的魯莽,這不是明著和太子對著幹嗎?

他莫非是讀書讀傻了?

林溪聽聞這件事,也有些意外。

兄長雖然為人正直,但也並非魯莽的性格。

這次為何一上來,便把這件事鬧到沒法收場的地步。這都可以說逼著皇帝嚴辦此事……甚至是嚴懲太子。

皇帝寵愛兒子無度,這事可是所有人都知道的。

眼下無論是平西縣丞,還是大理寺卿,都不願意蹚渾水。

平西縣丞倒也不怨何持讓,他幫自己下了決斷……不至於晚年名節不保。而且對方出頭,自己也能摘出去。

大理寺少卿只想借此案彈壓太子,但是若讓他來主審,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他是個人精,知道皇帝向來護短,一直以來也對皇子們的過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差事,無論審判結果如何,經手的官員都難免被皇帝不喜。

案件牽扯甚廣,大理寺少卿膽戰心驚的提審了一次。

石邦自然不認,一口咬定殺的就是蠻族叛賊。他的身份敏感,又有這麽多人盯著,曾華也不敢刑訊逼供。

案子不好審,依照以前慣例,大約是“拖”來處理。

拖到後面物議平復,無人在意,或者在拖過程中苦主死了,案子自然了結。

可這次曾華不想太子能逃脫,也不願意魚死網破。

這個燙手山芋又不能自己揣著,思來想去,他想到了借力打力。

曾華遞了告病假的折子,順帶推舉了何持讓來主審這次的叛亂大案。

在奏折中稱贊何持讓斷案細致公正,從無紕漏,再說也是他最先看到訴狀。

周帝看了折子,不知道為何竟然也同意讓一個六品通判主理大案。

可謂是一個敢推薦,一個敢任命。

何持讓收到旨意,馬上入宮覲見了皇帝。

周帝把大理寺少卿的折子遞給他,說:“不管審理結果如何,我都希望不要涉及太子。”

何持讓跪在地上,以退為進請辭道:“皇上既有了答案,微臣初出茅廬只怕是難當大任,陛下不如任命其他大臣。”

話音一頓又說,“此案若判不好,只怕會亂民心,四夷各族皆會不服,恐怕會生處許多事端。”

案件若是隨意敷衍了過去,各族豈不是都要擔心被胡亂編造罪名就殺了……難免心有不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