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一百二十章 黃山歸來不看嶽(第2/3頁)

就比如“揉指花欲露,入壑泉始出”。

心思不純的人已經開始暗搓搓的嘿嘿嘿了,但其實這是人家賈島的句子,《全唐詩》中晚唐詩人懷念追和賈島的詩,達38首,大大超過了懷念追和李白、杜甫、韓愈等人的詩。

而且人家賈島去做了和尚啊,怎麽可能會汙呢。

賈島也遊過黃山,寫過一首《紀湯泉》。

賈島不汙,大公公自然也不汙。

想歪的,自己扇耳光。

安茜也挺喜歡眼前這樣的風景。

她旅遊去的地方還挺多——營業太少,又有閑錢,肯定會到處走走——但是這樣大雪天爬山卻一直不太敢嘗試。

這場大雪,漫天皆白,把天地之間點綴得如童話世界般夢幻。

雪後天晴,俯瞰山景,皚皚冰雪遍鋪峰巒,霧凇晶瑩剔透,處處銀裝素裹,奇松怪石在冬雪的映襯下更加巍峨壯觀,美不勝收。

在山頂上,寒意沁人,還有微微的風。

但是安茜穿著羽絨服,又有大號暖手寶,所以根本就不覺得冷。

雪吹醉面不如寒,信腳千山與萬山。

天甃瓊階三十裏,更飛柳絮與君看。

和心愛的人一起看遍人間風景,感覺完全不一樣。

這種感覺是單身狗無論如何也體會不到的。

錢宸帶著安茜走了幾座山峰,采集夠了足夠的素材,然後回到當地給安排的酒店開始畫畫。

一共畫五幅圖。

五幅確實難以畫盡黃山美景,但是比較代表性的也差不多了。

古詩雲“十日畫一水,五日畫一石”,畫山水畫確實很耗費精力,如果算上畫家醞釀構思的時間,一幅畫創作三五年都很正常。

至於為什麽很多名家都有大量作品傳世?

這個就比較有意思了。

因為他們有代筆——比如明末董其昌、清代錢維城等人,都被證實有代筆。

至於現代的一些就更不得了。

論文可以讓學生寫,作品可以讓學生畫,連平時做飯打掃衛生都可以讓學生幫忙完成。

學生能“幹”的事情,多的超乎你的想象。

錢宸屬於畫家裏的快槍手,他在腦子裏構思完之後,不用去看素材本,不用去構思,手上就能一刻不停的畫。

而且他晚上睡覺睡的也少。

只是現在增加了睡前小節目,不然一半的時間就夠了。

即便如此,四五個小時的睡眠,也讓他比一般人多出近一半的創作時間。

第一幅畫很快就完成了。

剩下的四幅會等他回到首都完成。

畫完第一幅畫之後,錢宸還在黃山唱了兩場戲,除了唱他自己的昆曲,還和當地戲曲家交流了“徽劇”。

徽劇沒有黃梅戲那麽出名,但它和京劇、昆曲一樣都是很古老的戲種。

元朝末期,南戲與北方雜劇分庭抗禮。弋陽腔流傳到AH衍化成徽州腔和青陽腔,並以此為主體,形成了徽劇的前身——徽池雅調。

明嘉靖年間,昆曲也在徽州一帶流傳。

昆腔劇本文詞艱深,溫文爾雅,以絲竹等樂器托腔伴唱,悠揚動聽,頗受文人欣賞。

當徽州腔在徽州本地流行之時,一些流寓在外的徽商卻喜歡附庸風雅,以聽昆腔為時尚,甚至專門蓄養家班唱昆調。

這些演唱昆腔的徽商家班,隨著主人回到徽州演出,也把昆腔帶到徽州。

徽州腔同昆腔的交流,使徽調又有了新的創造,一變為四平調。

四平調又名二黃平板,也是後來四大徽班進京時所唱的主要唱腔。

不僅京劇是在它的基礎上演變形成,華夏南方的許多地方戲曲劇種,也都與它有著歷史淵源關系,其影響幾乎遍及全國。

當然,錢宸唱的昆曲,尤其是一些古老唱腔,那絕對是戲曲之祖。

就沖這一點,任何地方戲曲都能從他這邊吸收養分。

而他因為愛好這東西,所以也樂得和大家一起研究一起分享和研討。

這種研究對徽劇非常重要。

老一輩戲曲家感動的熱淚盈眶,錢大家終於來送溫暖了。

民國十五年左右,由於京、滬等地京劇的蓬勃興起,徽劇漸漸衰落,解放前夕幾成絕唱。

在1951年進行的老藝人普查、登記中,當時的徽戲老藝人僅有72人。

這是一個差點就消失在歷史長河中的古老劇種。

幸好,它得到了挽救,現在雖然依舊不溫不火,可至少是活下來了。

戲曲的發展是一件很窘迫的事情。

它跟不上時代。

但時代又是什麽。

更多的是文化戰爭失敗後的表現形式。

錢宸無意拯救各種戲種,這滔滔的歷史長河,埋葬了太多太多的東西,誰也救不了它們,也沒必要去拯救他們,他只是對這東西感興趣,然後每到一地,就拉著當地志同道合的戲友們一起暢談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