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一十八章 唐軍門

進入十月下旬,朱浩和余承勛依然沒有得到還京的通知。

余承勛去見徐鵬舉,結果碰了一鼻子灰,但他不灰心,想方設法再給守備衙門那邊投遞拜帖,也是為了讓徐鵬舉知道,他余承勛一直沒走,還等著相見。

這天余承勛又出去一整天,回來後看到朱浩在湖邊的亭子裏看書,語氣不由帶著幾分感慨:“天下人能像敬道你這麽處變不驚的,真是少有。”

朱浩放下書本問道:“事情有變?”

余承勛道:“聽說陛下派來南京的北鎮撫司鎮撫使駱安,已經打道回府了。”

“回……京師?”朱浩想了想,問道。

“嗯。”

余承勛道:“本來也不曉得這件事,還是南京錦衣衛那邊有人放出風聲,我才知曉。”

余承勛到底有南京錦衣衛的門路,能探聽到一些內幕。

駱安走了?

根本就沒走!

只是在蟄伏等候新命令,直接下令人就是朱浩。

最近朱浩都在過閑散日子,沒必要事事苛求,以至於駱安長久不露面,別人都以為他走了。

其實駱安由始至終都沒放出任何他已走或是將走的想法,都只是外面的人揣測,而一個錦衣衛北鎮撫司鎮撫使在南京,多少還是能引起一些波瀾的。

“西北有消息嗎?”

朱浩問一句。

余承勛搖頭:“唐伯虎到了內三關後便杳無音信,據說他在內三關沒得到實際兵權,上有宣大總督制約,跟他同行的還有建昌侯和監軍張永,他沒什麽帶兵經驗,能做出什麽事來?倒是最近……韃靼人好像消停不少。”

朱浩點頭。

韃靼人看似消停了,其實是在集結兵力。

這沒什麽好隱藏的,其實不用朱浩特意提及,西北督撫和軍將都能感受到一場疾風驟雨將要到來。

不然的話,朝廷先前也不會接連往西北調撥錢糧物資,其實就是為了備戰。

秋糧入庫後,入冬前將是韃靼人最後一波掠奪高峰。

韃靼人被明軍驅逐到了漠北荒原,所行之事都抱有同一個目的,那就是為了生存,讓族群延續下去。

想到過去幾年草原接連遭災,一場嚴酷寒冬將要到來時,想想他們缺什麽,就知道他們會幹什麽了。

……

……

居庸關。

唐寅帶著朱浩為他準備的“家底”,浩浩蕩蕩進駐。

居庸關總兵名叫李鏜。

大明戰時才會設總兵,平時則是以守備、衛指揮使、指揮僉事等分守在各處,而李鏜並不隸屬於朝中任何派系,相反他跟先前被撤換的宣大總督臧鳳關系不錯,據說在臧鳳為宣大總督這半年多時間裏,對李鏜也是多有器重和委命。

居庸關內守軍有四千多人。

這算是非常多的了。

若是韃靼人真的殺過來,四千人守住關隘,韃靼幾萬兵馬也難以攻克,再加上居庸關背靠京師,可以得到京城援軍的相助。

理論上如此,但其實居庸關的存在很雞肋,看起來險要,但無論是先前的土木堡之變,再或是後來的庚戌之變,再或是大明敗亡於李自成時,居庸關都沒有起到應有的防禦作用。

唐寅進了居庸關後,才正式跟監軍太監張永溝通。

張永以監軍身份拜見唐寅第一件事,就是巴結唐寅,一點都沒有正德朝時軍中說一不二的威風,簡直是把唐寅當成祖宗一般供奉。

張永看似聽命於張太後,也屬於楊廷和安排到西北來的,但張永是何等聰明的人?他難道看不出,眼下西北局勢,其實是新皇跟楊廷和之間的角力?他作為一個失勢的太監,又算是楊一清、王瓊派系的人,正統文官早就把他打到了奸佞的行列,現在還不得趕緊巴結皇帝眼前的紅人?

有資源就要用,而且要用好,只要討得唐寅的歡心,那他今後在皇帝跟前就有了跟腳,不至於禦史一彈劾他就只能乖乖回家閑住,失勢的滋味可不好受啊!

於是乎……

在楊廷和看來,原本完全有資格牽制唐寅的張永,一到西北之後,立馬就成了唐寅身邊的跟屁蟲。

這天唐寅帶張永、張延齡和蔣輪等人一起去檢校城內守軍。

總兵李鏜親自在前引路。

蔣輪一路上笑哈哈,好像來西北是多麽榮幸的事一般,反而是以往不學無術的張延齡,人前卻表現出一股沉穩內斂的樣子,不知道的還以為他有什麽心機城府,其實就是他最近心裏不爽,居然跑來西北打仗,正怨恨自家姐姐給他安排的苦差事呢。

“唐軍門,西北各關口中,居庸關位於京畿重地,卻是連年城防得不到加強,兵馬一再被抽調去西北,連役夫如今都征調不齊全,您看現在居庸關各處城墻,都有缺損了,若是韃子挑選薄弱處攻打,只怕會很危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