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一十九章 噶爾丹之禍(第3/3頁)

他對大明賭咒許諾發誓的保證,最終當然是毫無價值,簡直就像是放了一個屁,比司馬懿指洛水放屁都更沒信用。

所以明國使者走了之後,他在1679年當年年底之前,就追殺成功了鄂齊爾圖汗本人,還殺掉了他所有有名的、成年的兒子,按說已經把韃靼人內部之間的派系徹底統一整合了。

然而,因為在追殺鄂齊爾圖汗的過程中,鄂齊爾圖汗肯定也有拉攏一些烏斯藏當地的小國、部族跟他聯手,或是拿出最後的重金財物收買當地人。

因此當鄂齊爾圖汗死時,肯定還會產生新的跟噶爾丹有恩怨矛盾的新勢力新汗國。就像是沾染擴散一樣。

噶爾丹正在國勢蒸蒸日上的上升期,他怎麽肯就此停手?

所以他當然選擇了繼續擴大化侵占,繼續燒殺擄掠征服,在短短一年之內,把西邊半個青海都完全收入了囊中,

還往雪區滲透征服、收臣服小弟,至少逼迫得幾個烏斯藏小國部族改為向準噶爾稱臣,而不再是向大明稱臣。

……

事情到了這一步,噶爾丹背信棄義、賭咒發誓如放屁的嘴臉也算是徹底暴露出來了。

只不過1679年這一年,大明剛好是“連續南北皆旱”的第二年,還碰上了河北地區的震災,情況比前一年更惡化,大明仍然騰不出手。

此前小康十六年1678的災害,好歹還能靠大明比歷史同期清朝強得多的水利設施,稍微扛過去一波。

因為再前一年雨水是比較多的,大明各處疏浚灌溉的池湖好歹有豐富的蓄水,能保證1678年的夏糧至少能收上來一大半,只是那年的秋糧,因為蓄水徹底用光了,沒辦法,才出現了一半以上的減收,部分省份甚至絕收。

幸虧大明此前底子厚,百姓也有余糧,才沒出現成規模的餓死人問題。

但是到了1679年,因為前一年也大旱,連著旱,那就不是水利設施能救的了,北方部分省夏糧就絕收了,南方則是減產嚴重。反而靠著最後入秋時開始下雨,勉強靠補種搶種越冬作物,能有一口吃的。

而最嚴重的還是河北,因為有震災並發和黃河被震決口的問題,震死淹死十余萬人(歷史上康熙時統計地震和決口直接死亡就有二十多萬),因為局部地區行政體系的崩潰,沒法組織有效的開常平倉賑災,餓死的也有二十來萬。

整個河北全境加上河南北部瀕臨黃河的地區,一年死了三十多萬人,這已經是大明盡力挽救的狀態了,占到當地人口的百分之五以上。(平行時空的康熙至少死了河北百分之十幾的人口)

只能說生產力太不發達,面對連續天災確實沒法抵抗。大明已經比清朝同期做得好很多了,至少往年小災都順利應付過去了。

連續的災害,讓大明自顧不暇,朝廷不得不下詔施恩,連續兩年免除全國的田賦。這對於朝廷養兵的軍糧支出是一個巨大的壓力。

等於兩年內朝廷一顆無償的糧米都沒征收,只靠陳年存糧和話丁稅銀錢買來的糧食給軍隊、服徭役人員和官吏發口糧。

最後,為了減輕壓力,軍隊也不得不減少了一半的訓練量,減少了巡邏。

讓軍隊自己屯田多種植一些生長周期短、耗水量不多的耐旱短平快蔬菜,補貼口糧需要。而朝廷的存糧,只能用來優先保證官吏和徭役人口的口糧了。

軍隊的營養水平下降,半糧半菜地扛了兩年,訓練也稍稍廢弛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