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五章 揚威異域(第2/3頁)

這三人都是第一次來英吉利,看著多佛的純白色石灰懸崖,綿延十裏,三人也是覺得蔚為壯觀。

“天下之大,竟至於此,我等離開大明,已遠航五萬余裏,還能見此絕景。可惜老夫才疏學淺,若有青蓮居士一二分詩才,也不至於看這十裏雪崖憋不出幾句來。”

王夫之留在甲板上觀景感慨了半晌,卻看到沈祥已經去完一趟多佛商館,重新回到了船上,還帶來了幾個英吉利商人。

那些金發碧眼的商人個個都很興奮,顯然是第一次看到來自大明的海商主動上門兜售的。上船後,沈祥吩咐助理、夥計把樣品都給那些洋人開開眼。

王夫之和蕭拱宸自然也饒有興致地在旁邊看熱鬧,他們最近已經喜歡上了欣賞洋人那種沒見過世面的大驚小怪樣了。

果不其然,那幾個英吉利商人看到沈祥拿出來的樣品,頓時就發出了綿綿不絕的驚呼。

“哦我的上帝,怎麽還有如此巨大的瓷器,瓷器在你們明國不是拿來當餐具或者插花的嗎?怎麽能做到這麽大,紋飾還依然如此精美。”

沈祥見狀不由無語——他早就想到老外沒見識,但還是沒想到他們居然沒見識到這種程度。

原來,沈祥剛才拿出了一堆名貴瓷器。但那些英國商人最看重的,卻是其中一些在大明不太值錢、只是器型比較巨大的普通青花瓷。而對那些在大明都奉為禦制皇家使用的昂貴品相缺乏鑒賞能力。

更奇葩的是,沈祥拿出來的那幾件巨大的瓷缸、瓷壇,甚至都不是他為了貿易而刻意帶來的,只是作為裝運濃硫酸、石炭酸這些化學藥劑的容器。

眾所周知,濃硫酸之類化學物質,是會嚴重腐蝕金屬器皿和木桶的,所以只能用陶瓷或者玻璃容器來裝運。

在大明,如今燒制玻璃的技術雖然也普及了,玻璃也不太值錢,但沈祥當初在杭州裝貨的時候,考慮到玻璃器運回歐洲更不值錢,而如果用瓷器裝化學藥劑,那麽賣完藥之後器皿還能賣個好價錢,也算是不浪費運力。

為了讓瓷壇子裝液體海運,不至於因為顛簸慣性破碎,大明方面還做了不少實驗,比如確保液體灌得滿一點,減少液體在壇子裏的晃蕩,這些技術細節就不必贅述了。

反正是充分考慮了物理慣性和其他科學考慮,還利用了飛剪船比蓋倫船更好的航行穩定性抗浪性,種種要素加持,才能做到數萬裏航運化學品,反正這樣的事兒如今的荷蘭和英國海商也還做不到。

當然,大明商隊運來的瓷器,也不都是裝運化學品的容器,也有一些純粹就是為了調配重心的壓艙貨——

古代從東亞啟航的海貿,之所以每船必帶瓷器,一個重要的考量就是為了航行穩定性,船艙下層必須用沉重而不怕潮濕的貨壓艙。

所以就算不運瓷器,你也得運一些石頭壓艙,那還不如運瓷器呢。如果下層重心位置也裝茶葉絲綢的話,那些貨物密度太發飄了,船就會不穩。另外茶葉還特別容易受潮發黴,只能放在上層通風的艙室。

所以才會看到絲茶瓷三管齊下的貿易組合,這三種東西其實茶的利潤率才是最高的,銷售也最快,如果不考慮航運只考慮數學理論計算,利益最大化就該全運茶。但茶的運輸條件也最苛刻,只好給其他劣等艙分門別類塞各級不挑環境的貨湊數。

……

而此時此刻,這些英國商人的“不識貨”,也一再刷新著沈祥的認知,讓他更加真切感受到了市場的脈搏,老外的真正審美。

一口巨大的瓷缸子,居然能賣出大幾十英鎊,甚至上百。可惜他還有很多化學藥品需要裝運,所以沒法一下子賣掉太多容器。

於是就跟英國商人談,說是前十口大瓷缸接受以物易物,讓英國人拿一千個深棕色大玻璃瓶來換一口大青花瓷缸。結果立刻有個別家裏恰好有玻璃作坊,或者有相關工坊主關系戶的商人,包下了這個單子,當天就把大量深棕色巨大玻璃瓶送到了船上。

17世紀的英國,玻璃已經很不值錢了,而深棕色的玻璃瓶,在世人看來本就是劣質的代表,都沒法作為窗戶,透光性太差。殊不知化學品存放就是要避免光照,沈祥這邊剛好合用。

交易的過程中,沈祥也難免給這些關系戶一點讓利好處,換取打聽更多的情報。然後他就得知,如今在歐洲,最沉迷於巨大器型瓷器的,是神羅帝國的薩克森國王,

那家夥號稱一輩子搜集了近兩百口大明來的巨大青花瓷缸子,而且出手不凡,平均一個大瓷缸子的價錢,可以頂得上五套全套的騎士裝備。

也就是五套金屬全身板甲、騎士劍盾、再加上五匹合格的騎士戰馬和配套馬鎧具裝,只為了換一口巨大的青花瓷缸。如今歐洲那些精良的金屬刀劍甲胄倒是沒當初那麽值錢了,但騎士戰馬還是很值錢的,可見這些玩意兒的昂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