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八十章 大明的七年科研計劃(第2/3頁)

朱樹人確認後,不由有些頭疼,這個問題確實不好解決。因為火器的濕熱環境可靠性問題,一直是個老大難,在火槍時代要徹底解決,基本是不可能的。

歷史上,西方世界對熱帶內陸雨林的殖民占領,之所以到19世紀後半葉才全面發力,也跟這是有關系的。

火槍在美洲,當時只能幫助殖民者嚴密控制到墨西哥一帶的內陸,再往南的中美洲內陸熱帶雨林,歐洲殖民者的控制力就弱不少(沿海港口還是控制得住的)

在非洲,中部雨林黑非洲也是1850年之後開始殖民的,比如著名的比利時利奧波德圈地剛果。法國人在東南亞對中南半島的進度也差不多。

誰讓直到1841年,鴉片戰爭的時候為止,燧發槍依然沒徹底解決暴雨天作戰的問題呢。一鴉時英軍在三元裏,不就是遇到了暴雨導致相當一部分燧發步槍無法使用。

朱樹人雖然知道歷史,也知道科技演進路線,不過他終究沒法直接下場指點研發,他肚裏那些實打實的幹貨,早就用完了。

於是他只能是提綱挈領地說了幾句:“此事不是一朝一夕可解決的,要徹底根治,數十年都未必能行。所以我大明對緬、越將來也不能往死裏逼,敲打敲打讓他們知道進退即可。

要解決火槍的可靠性,一方面讓科學院繼續在火槍點火機構上外加防水結構,一方面就是設想新的激發方式。

不過防水機構只能增加防雨的概率,解決不了空氣過於潮濕的環境,最後根治還是得從化工角度出手。

咱前些年不是就造出硝化棉、給線膛狙擊槍彈用了麽,讓化工研究所的人多多琢磨制硫酸、硝酸的法子能不能進一步降本增效,提高產量,

給更多的精銳部隊裝備無煙火藥的槍械,再結合無煙火藥徹底革新激發機構,估計得把燧發原理徹底換了,才能根治。”

朱樹人的吩咐,自然有科學院的人一一記下,回去後當然要按照攝政王的指示安排。

在原本的歷史上,西方其實在1815年,倒也發明出了最初代的火帽擊發槍,替換掉了燧發原理,是英國人先搞出來的。

早期火帽槍跟燧發槍還比較近似,用的還是撞擊式火帽,到了後來無煙火藥出現後,才有更高效可靠的擊針式火帽,才算是跟現代槍的刺針紮底火模式徹底接軌。

只不過,歷史上的1815款原型火帽槍折折騰騰磨合了幾年,等到能量產時,拿破侖戰爭早已結束了。

歐洲大陸仗著梅特涅首相締造的維也納體系,保持了近百年的總體和平,直到一戰前都沒有爆發歐洲全面戰爭,所以英國人也懶得花錢把拿破侖戰爭時的燧發槍換了。

一鴉的時候英國人還在用燧發槍,說到底就是舍不得銀子,覺得全面換裝火帽沒必要。直到又過了十幾年,英法聯軍幫奧斯曼人攻克裏米亞打羅刹人,才算在戰前全面緊急換裝好火帽槍。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朱樹人吩咐軍工部門研發早期型防水火帽技術,提升火槍可靠性,倒也不存在太逆天的技術壁壘和代差。

大冶兵工廠在滅清時生產的“武昌造”,水平大致相當於西方的沙勒維爾1763型,這方面積累的經驗已經很豐富了。

再要進步到英國的曼頓1815型,中間理論上也就五十年的代差,而事實上當時在西方,從1760年代七年戰爭結束後,到1780年代法國內戰、米國獨立爆發前,各國都沒什麽危機意識,軍工研發也一度停擺。

所以實際上,放到戰爭年代,這也就是三十年的技術代差而已。如今有了朱樹人的指導思想和路線點撥,想彌合三十年的技術代差,努努力還是夠得到的。

……

把冶金、機械、加工領域可以補的技術短板大致規劃了一番後。

朱樹人覺得直接軍事層面的攀科技,基本上也就夠了。

未來幾年剩下的科技工作重點,都該往那些軍民兩用的領域挖潛。畢竟如今還是和平建設為主,科技樹不能太往窮兵黷武的方面偏。

某些技術目標,如果可以用軍民兩用的科技、來緩緩實現,就沒必要專注於純靠軍事科技來急於求成。

比如,在此前討論“熱帶潮濕環境步槍可靠性”問題時,朱樹人就發現了,如果能從民用化工領域把無煙火藥的量產成本和生產規模打下來,那就比給火槍本身設計一大堆復雜防水結構,要劃算得多。

因為那些復雜的火槍機械結構設計,挪到民用領域就是廢的。將來火藥材料上來之後,這些歷史的彎路、修修補補,也就沒必要存在了。

而實打實把化工搞好,那收益是一直能吃下去的,百姓也能得到好處。大明將來搞水利工程建設、大興土木,只要火藥、炸藥科技樹一直往後點,是百利無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