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滿人種田也是幫大明種的(第2/4頁)

再多的話就得自己卷,對於總生產力並沒有什麽幫助。除非對外開荒、或者工商業高速發展,才能消化更多勞動力。

人口絕對數字雖然沒有增加,但經過這三年的休整,北方的生產好歹是徹底恢復了,而且南北人口結構也比隆武六年時平衡健康了不少。

北方六省加起來,人口總數恢復到了一千五百萬人。南方各省相加,則降低到了四千五百萬人。

這三年裏,整整七百萬原本出生於北方、因為災荒戰亂去南方當流民的人口,終於隨著北方的重建,又回到了北方。朝廷還給回鄉北方人福利,把因為戰亂和人口減少而荒廢的無主田地,重新劃撥一個保底面積分給回鄉平民,讓百姓都可以安居樂業生產。

隆武六年當年,北方的口糧就實現了自給自足。

隆武七年開始,朝廷設置常平倉收購余量儲備作未來的軍糧,當年就在北方籌集到了兩三百萬石之多的余糧——這個數字絕對是溫和購糧所得,並沒有任何急於求成,不用敏感聯想。

到了隆武八年,北方收購籌集的余糧進一步增長到了七八百萬石之多,積蓄已經足夠再次發起一波規模達數十萬人的、持續一年以上的軍事行動了。

同樣,在這三年裏,南方的農業生產雖然沒有明顯的進步,但工商業和科技的進步卻非常明顯。

從笛卡爾這樣的科學家,到塔斯曼這樣的探險家、地理發現者,再到沃邦這樣的軍事工程學家,統統在開放的學術環境內,為大明效力。楊森·塔斯曼這幾年還不斷從剛剛結束了三十年戰爭的歐洲往大明挖人。

作為大明工部尚書兼科學院系統的最高負責人,朱樹人的大舅子兼同年好友方以智,也是竭盡全力,為下面的科研人員提供最好最包容的研究環境和硬件條件。

工程師們在化學領域的進步是最明顯的。自從六七年前、朱樹人第一次搞出硝化纖維,也就是火棉以來,那種新式無煙火藥原本生產成本很高,只能給線膛槍兵為主的少數先進、精銳部隊使用。此後火棉的生產效率、成本一直沒有得到明顯的改觀。

現在,在中西合璧的團隊互相啟發下,加上嚴密的研發管理、優渥的實驗室條件和激勵制度,土法制硫酸、土法制硝酸和最終的火棉生產,都提高了數倍效率,

如今大明絕大多數的後膛裝填火器,將來都可以統一配發無煙發射藥了,也算是一場質變的軍工實力升級。

而且化工產業的技術升級,對軍事以外的提升其實更大。能更低成本土法制硝制硫後,還有很多副產品可以被捎帶著弄出來。

朱樹人本人在這個過程中,也忍不住開點小掛,幫著提出了一些高屋建瓴的思想,指導技術人員們的研究。

比如,他可以啟發工程師們,想象世界是由“無數基本微粒”構成的,有了西方科學家的加入,他們很容易就聯想到古希臘哲學中那種近似於“原子說”的假設,也就很容易理解這種想法。

雖然要具體接受,還得通過實驗證明,比如有人通過空氣燃燒實驗測氣壓、能證明自然界的空氣中有大約五分之一是“氧氣”,從而發現了這種助燃氣的存在,還提出了“原子”的構想。

當然,歷史上西方科學界從“單純原子說”到後來更接近自然真相的“原子/分子說”,還需要大半個世紀的努力。這當中主要是道爾頓因為堅持純原子論、不相信分子的存在,所以走了彎路,最後到拉瓦錫時代才解決。

但朱樹人既然可以直接報答案,他就可以不經意設計實驗鼓勵工程師們更好的發現真相。

比如他只要動用一點前世高中的知識,讓工程師們想到去設計一個通過氧氣和天然氣燃燒後的氣壓比、體積比簡單,驗證反應前後氧氣的體積,和反應後二氧化碳、水蒸氣的體積比例,算出碳氫氧三元素在上述幾類物質中的原子數比例。

如果一個實驗不夠,那就再配合一點其他輔助配套的碳氫氧燃燒實驗,完全可以和大明科學院那些火藥研究單位的日常研究結合著做。

當然,考慮到朱樹人本人常駐北京,有些研究和開掛他不適合親自出面,而北京那邊又沒有配套的科研院所,未來幾年內朱樹人也不可能浪費資源去北方復刻一套自立門戶的科研機構,

畢竟如今科學發展還處在萌芽狀態,需要集中資源辦大事、群策群力互相啟發。如果另立門戶,很容易出現“重復造車輪”的科研浪費,明末的通訊條件也不發達,科研人員分散之後,很難即時獲取最新進展,容易瞎忙活。

所以,朱樹人的很多先知先覺,只能依靠他的側妃方子翎,以及他大舅子方以智的名義,挪到南京這邊來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