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四十五章 河北大決戰,五十萬對三十萬,優勢在我(第2/4頁)

所以明軍最初的推進還是比較謹慎的,唯恐清軍大踏步後退是為了拉扯明軍脫節、然後在河北平原上進行什麽大範圍迂回包抄的詭計。

直到此刻,聽說清軍如此堅壁清野燒殺擄掠,明顯不可能在沿途設伏,而且河北百姓也風起雲湧,紛紛起來響應大明,朱樹人才下令曹變蛟、黃得功和劉國能全部加急北進。

同時,他也不及請示朝廷,就讓張煌言從開封北上,負責一線督師。他私下裏表示,會慢慢跟南京內閣走程序,臨時給張煌言加封北直隸總督、加兵部尚書銜,相當於同時兼著河南河北的總督職責。

至於朱樹人自己,肯定要這場大決戰分出勝負後,才會涉險渡黃河北上了——不是他慫,而是他現在身負天下安危,如果有個閃失,可能會讓華夏文明漢人統治再次陷入內亂,所以不得不慎。

他很清楚,他現在的命,比和平年代皇帝的命都值錢。皇帝死了,好歹能讓太子順利繼位,不至於威脅到天下的存亡。

他朱樹人的命,必須活得比他嶽父長,要他嶽父隆武帝朱常淓先死、皇太孫順利登基,才不會有人搞事情。否則他要是有個意外,說不定還有大明旁支宗室會想辦法給朱常淓當幹兒子的,時間久了一切皆有可能。

而文官地方督撫裏,明朝原本並不常設北直隸地區的總督,畢竟那是京畿重地所在。也就是眼下北京還在淪陷區,朝廷在南京,才能臨時設置。所以這個職位自然是貴重非常,朱樹人也不可能放心讓別人去。

張煌言畢竟是名垂青史的忠義之輩,後世跟嶽飛於謙並列,又是他表哥,此前總督河南多年,擊退韃子的軍功也足夠高了,可以鎮住這個場子,也不用擔心生變。

所以這個決策很快就執行了下去。下面眾將果然也沒有不服的,說實話,就憑兩年前張煌言指揮朱文禎、李愉那些人偷襲槍斃了阿濟格的功勞,大家就覺得這是他應得的。

張煌言也不負使命,很快集結各軍,提兵北上,組織決戰。同時,還諭令山東明軍也趁機北上,保持壓迫,準備接收即將被清軍棄守的地盤。

張煌言很清楚:豪格這樣集結部隊,肯定不光大名府南部六縣會放棄,山東那邊有些犄角旮旯的地方,也會有變故。

而且就算豪格不主動放棄,以清軍現在為了大決戰而竭澤而漁、爭取屯糧持久的姿態,山東那邊不看搜刮的百姓,也會自己起來搞事。

讓沿邊明軍隨時做好準備、一旦發現對面偽清地盤有變亂,才便於第一時間出擊接收地盤,救民於水火。

他這個操作後來還真沒白費,讓明軍兵不血刃拿下了好幾處山東泰山、蒙山山區的原淪陷府縣。

……

明清雙方拉扯集結、囤積糧草,經過了半個多月的拉鋸走位,總算是把雙方主力,都集結到了大名府中部,沿漳水對峙部署。

清軍在漳北的邯鄲、魏縣、大名。明軍則駐紮在漳南的內黃、濮陽。

雙方的兵力都是綿延數縣,連營百裏,各自擁眾數十萬,堪稱明清開戰以來最大規模的主力決戰。

當年明清雙方隔著長江、淮河對峙時,雖然動用的總兵力比如今還多一倍,但好歹還在千裏防線上東西兵分三四路,每個戰區各自為戰。

如今清軍已經收縮集中到河北一地,哪裏還能分戰區,剩下的主力全部孤注一擲到一個戰區。

張煌言抵達濮陽後,也是連續巡視各軍,檢查防務。他讓曹變蛟居中駐濮陽,劉國能居左駐內黃,黃得功居右駐清豐。

而對面的清軍,由肅親王豪格親統北京來的清軍主力,居中駐魏縣,

由剛剛承襲禮親王的滿達海,統領他從山東撤防而來的老部下,駐紮在位於戰場東側的大名縣,跟老對手黃得功對峙。

饒余郡王嶽樂、端重郡王博洛,率原西路清軍余部,駐魏縣以西的臨漳,與劉國能對峙。

張煌言巡視數日,見戰線穩固,進入相持試探階段,他也只好從長計議。

十月中旬的一天,他便在濮陽城內,召開了一場召集諸將的軍議,會上不由感慨:

“沒想到韃子連番戰敗,最終竭澤而漁,還能集結起那麽多兵馬,此戰我軍雖然兵力、軍械全面占優,但畢竟遠來,糧草後勤相對不利,不可輕敵。

韃子放棄山東延邊數府縣,又放棄大名南部之余贅,以堅壁清野之勢大踏步後退,直至漳水方停,還搜集了沿途全部船只,帶不走的船都燒毀了。漳水自黃河往南改道以來,也不再與南方水系相通,反而北通海河。

我軍糧草還得從曹州(今菏澤曹縣)下船,用車馬陸路轉運到軍前。或是從開封北渡黃河後、又延津陸路運送至汲縣、再搜集漳水內河船隊轉運。若是相持日久,對我大明極為不利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