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二章 和平也不等於完全不打仗(第2/4頁)

……

除了開花炮彈的穩定性提高、輕量化成功,今年另一項讓朱樹人眼前一亮的軍工種田新成果,便要算他此前作為一步閑棋交待的“線膛槍”了。

朱樹人畢竟也不是什麽網文主角,不用考慮“逆向金手指壓主角升級速度,以免成長太快劇情沒有沖突節奏崩了寫手少賺錢”的問題。

他是實打實的真實穿越者,當然是怎麽對自己有利怎麽來!能撈的好處都要吃幹抹凈盡量撈!

此前沒上線膛槍,不是他不想,實在是工業基礎做不到,他也不懂技術細節。

所以,自從兩三年前,大冶那邊剛開始搞軍工廠,他就作為一步閑棋,隨便提了一句,讓工匠們琢磨琢磨“如何讓錐形的彈丸也可以穩定飛行”的問題,

並且作為一種思路啟發,隨便提了一句“通過膛線讓彈丸尾部刻槽、穩定氣流”,具體未必要這麽操作,讓工匠們自己做實驗。

線膛槍果然是很不容易搞,朱樹人只管提需求和出錢,卻不提供工藝思路,工匠們最初做出來的東西,自然也是跟經過歷史考驗的型制大有出入。

比如這一次,宋明德信誓旦旦說,經過周鐵膽兩年多的閑暇調試,總算是造出了一種在槍管內壁拉出筆直膛線、並且能讓錐形鉛彈尾部刻出凹槽穩定氣流的彈丸。

還說經過試射,這種彈丸的射程足可達到三四百步!比目前的圓形彈丸滑膛槍的最大射程直接翻倍了!精確度雖然不太行,但也勉強能接受。

朱樹人聽說後,第一反應是大跌眼鏡:線膛槍不都是螺旋膛線的麽?目的不就是為了讓彈丸旋轉起來、實現自穩定?筆直的膛線有什麽用?

但這其實是他歷史學得不好,在真實的歷史上,線膛槍出現的早期,還真就有筆直膛線的。任何技術在初生的嬰兒期,都是有比較原始笨拙的階段的。

西方一直到米國獨立戰爭的時候,英軍還有用直膛線的線膛槍發射遠程彈丸狙殺法國軍官的,米軍的“肯塔基長步槍”裏,也有直膛線的版本。

這種筆直的膛線,如果是發射球形彈丸,確實毫無幫助,但發射錐形彈丸時,好歹能在彈丸尾部刻出幾條凹槽來,形成類似於箭矢飛行時箭羽那樣穩定氣流的效果,只是不明顯。

歷史上早期線膛槍的膛線數量也是五花八門,而朱樹人手下工匠們搞出來的版本,顯然是受了朱樹人描述的影響,把“子彈尾部壓槽”想象成了箭矢的尾翎,所以弄了上下左右對稱的四道膛線,

發射的時候配上底部略帶空心、塞上軟木塞的鉛彈,木塞往前抵把軟鉛擠壓外擴壓進膛線,確保出膛時子彈尾部壓出對稱的四道凹槽。

說白了,也就是適配類似米尼彈的錐形彈藥,這種彈丸結構並不難,朱樹人也有提前點撥過,工匠們早就做出來了。

朱樹人視察了實彈射擊的效果後,只能是承認有了直膛線和錐形米尼彈後,射程確實是增加了,飛行穩定性也稍好一些,精度還是要再想辦法。

不過他也知道,螺旋膛線的纏距是個大問題,只能是讓工匠們再慢慢試,慢慢改良了。反正距離下次大規模開戰還有時間,再砸一兩年應該能搞定。

相比於射擊精度,宋明德匯報這項成果時,表示還有一項技術指標實在是完全沒法大幅度提高,那便是這種線膛槍的裝填速度。

畢竟有了膛線之後,從槍口裝填彈藥難度就大了不少。而且線膛槍都是高膛壓槍械,以當時的科技水平根本不可能跟手槍和短管噴那樣搞後裝填,否則火藥燃氣的漏氣就能直接把槍手燒成重傷。

用米尼彈也只能解決一部分“鉛彈塞進去時跟管壁貼太緊”的問題,但沒法解決開槍後膛線內黑火藥殘留清理的問題,一旦清理不幹凈,最多開三五槍後,裏面的殘渣就能讓後續彈藥無法塞到底裝填到位。

好在,大冶兵工廠那邊,去年就弄出了最早期版本的硝化纖維,也就是火棉,只是當時成本還很昂貴,沒有找到特別合適的應用場景,只給少量精銳的轉輪手槍騎兵配備了硝化纖維發射藥的彈藥。

直到此前對多鐸那一戰,明軍主流的轉輪手槍騎兵用的依然是黑火藥彈藥。

未來線膛槍如果能有進步,朱樹人倒是可以考慮多砸成本,擴大“土法制硫酸再制硝酸”的產能,從而擴大火棉產能,給線膛槍普及無煙發射藥,降低刷槍膛的清理工作量。

但不管怎麽優化,朱樹人評估了一下,未來再次對滿清開戰時,用黑火藥的線膛槍,一場戰役估計最多也就開三五槍,每一輪的裝填速度,也會比現在的滑膛槍慢上數倍。

明軍現在的“武昌造”步槍已經可以做到每分鐘三到四發的射速了,後膛裝填噴子更是可以達到每分鐘六到八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