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一十章 百廢待興(第3/3頁)

……

了解清楚了軍隊建設方面的工作後,朱樹人又浮光掠影看了一下軍備和工業領域的進展。

今年上半年,武昌等地的兵工廠,似乎沒什麽值得視察的新動向,都在中規中矩全力生產“武昌造”新式步槍呢。大冶的鋼鐵廠也是在穩步發展,沒什麽質變。

那種步槍本就是去年秋天的時候才定下初代量產型、隨後開始逐步增產,最後跟多鐸決戰時,南明全軍一共也才五千杆這種新式步槍,還得分攤到湖廣和南直隸兩處戰場上,張煌言那邊不足兩千杆,朱樹人手上有三千多。

既然本來就是新型號,自然也沒必要大刀闊斧再另起爐灶,直接擴大產能就是了,這都是砸錢砸資源就行的力氣活,不是技術活。

最多就是經過與阿濟格和多鐸的幾場大戰後,方以智和宋應星也聽取了前方將士的反饋意見,把一些經過實戰檢驗的改良思路整合了進去,微調一下。

如果說之前的武昌造,大約相當於法國人的沙勒維爾1728型,只有少數幾項指標能達到沙勒維爾1763型。

那方以智和宋應星最新調整後的“武昌造2.0”,基本上就是全面達到法國人沙勒維爾1763的水平了,在材料質量方面甚至還有超過,達到拿破侖戰爭前夕的水平。

這樣的制式步槍,作為未來的大規模滅清裝備,已經夠用,這兩年繼續堆產量就是。

朱樹人捋了一下產能進度,去年下半年,大約有四五個月轉產了新式步槍,一共生產出五千多。按照這個速度,今年全年大約能年產一萬二三到一萬五,明年也差不多。

如果要進一步提速,就得繼續擴大鋼鐵廠的產能,也得加大軍工廠的工匠雇傭規模,或者考慮復制武昌、大冶的工廠,在南直隸也照辦一套工業體系。

如今朱樹人畢竟已經是總督南方七省軍備了,還是節制中外諸軍事,會常駐南京。他確實沒必要再把自己的根基留在武昌,到南京周邊備份一套產能也是很有必要的。

徹底梳理清楚現狀後,朱樹人便問起顧炎武,讓他再提供一些新的資料:

“今年農閑,孤欲在南直照搬一套類似湖廣的軍工、鐵廠,不知南直境內的銅鐵泥炭礦藏工作整頓得如何了,有沒有值得擴產的礦場?

要搞軍工,還是得從鐵廠開始從頭搞起,不能指望大冶那邊供鋼鐵,如此才有備無患。”

朱樹人的思路,有點近似於後世的三線國防建設,南方偌大半個國家,只有一處重點鐵礦和鋼鐵廠的話,那也太容易出意外了,必須有個全套備份。

而相關工作此前顯然也有人在做了,顧炎武這兒資料很充分,立刻就整理了出來:

“王爺您忘了?前幾個月您就交代過要探礦擴礦。工部的人最近已經在太平府和池州、湖州等地有所收獲了。武昌那邊也有派工匠過來指導提點。”

朱樹人回憶對照了一下,就知道工部說的是後世馬鞍山的鐵礦,以及古代早就有發現的銅陵銅礦,可以進一步擴產。這兩地都在後世安徽的長江以南地區,如今是屬於南直隸的。

而東邊一些浙江的湖州府長興一帶,以及與之鄰接的後世安徽宣城一帶,也有一些煤礦,雖然質量比歷史上湖廣那邊、大冶鐵礦配套用的安源煤礦質量要差些,有些是含硫量相對較高的煙煤。

但勝在運輸便利,距離鐵礦、銅礦很近。如果能搞點前置工藝,把煤炭預處理一下,那麽皖南浙西煤礦,和馬鞍山鐵礦銅陵銅礦結合,估計能弄出比湖廣那邊的大冶系更大規模的冶金聯合體。

畢竟,清朝末年的時候,張之洞主推漢冶萍,一個重要理由就是當時國內對於煤炭預處理也不太懂,鋼鐵廠太挑煤了,並不是大冶的鐵礦儲量、質量真就比馬鞍山多。

“安排一下,這段時間,孤便去太平府(馬鞍山)、池州(銅陵)、湖州、寧國(宣城)轉一圈。行程不用太緊張,入冬之前回南京就行。”朱樹人便隨口吩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