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九十五章 十四萬人齊廝殺(第2/3頁)

而這最終的戰場,便大致在後世的常州市區和江陰縣城之間的大片無名荒郊野外。

這片戰場,其實也還不是非常適合騎兵大兵團穿插,但已經是附近百裏相對最好的了。

戰場上依然有水網縱橫,北塘河、橫塘河兩條常州府境內與運河連通的天然小河,把戰場分割成了三部分。

戰場南端,還有宋劍湖為主的一大片沼澤濕地,讓雙方在南線都沒法實現迂回。

一個湖泊濕地加兩條河,這樣的地形,雙方的騎兵實在是很難大範圍迂回沖起來,最多也就是搞點兒正面硬碰的騎兵沖鋒,絕不可能玩出弓騎兵放風箏的帕提亞戰術。

但受限於雙方兵力實在是太多,再小一點的戰場根本擺不下,也就只能容忍這種橫跨兩河的大戰場了。

隨著天色漸亮、兩軍對峙,雙方的兵力規模,也逐漸透明起來。雙方主將都裝備了望遠鏡,登高眺望一下,就能大致估算出對面的人數。

最終的決戰,多鐸帶來了五萬狀態還行的可戰之兵——此前他移攻江陰時,便號稱還有“六七萬可戰之兵”,但這半個月的消耗下來,又有一兩萬失去了戰鬥力。

倒不是說清軍攻江陰便死了那麽多,這裏面還有傷病。

多鐸考慮到後方還要人守營,還要留一點總的戰略預備隊以防不測,也要提防閻應元突然殺出城來,跟明軍主力前後夾擊,所以他把大部分傷病員都留著守營,還留了一兩個甲喇督戰,剩下的全部拉到正面,勉強夠五萬人。

朱樹人這邊,他原本從湖廣帶來的援軍足有十萬之眾,但此前的戰鬥也略有消耗,加上他帶來的水師沒法參加決戰,還得一直在側翼的長江江面上巡邏封堵。

所以,哪怕把南京城內最精銳的李輔明部也補充到決戰部隊中,朱樹人帶來的野戰兵力,也就是九萬人左右——戰損、分兵、巡江一共去掉不到兩萬,李輔明補給他大幾千,一來一去十萬大軍剛好剩九萬。

後方南京城、句容縣、丹陽縣當然還各有後軍預備隊,都是南直隸地區原本史可法麾下的武裝。

但那些都是老式明軍,武器沒升級,戰力也不行,只能拿來守城,朱樹人怕帶上他們野戰反而添亂、動搖友軍陣腳,索性就不帶了。

朱樹人執掌南直隸兵權,也就是最近一個月的事兒,眼前這一戰打完,戰後消化整合戰果的休整期,他才有精力把這些舊軍隊也加以整編改造、徹查清理空餉缺額。

另一方面,也是戰場確實狹小,明軍這邊九萬,清軍五萬,加起來十四萬人堆疊在這麽一片南北寬三十裏地的戰場上,已經比較擁擠了。朱樹人兵力再多,也只能作為預備隊,沒法直接投入。

三十裏的寬度,按正面兩個士兵占一丈寬度,那都只能站一萬個人。實際上還有大段大段沿河和低窪濕地、矮樹叢林蘆葦蕩沒法部兵。

……

兵種構成方面,多鐸的五萬人中,滿八旗的比例還是挺高的,他帶過江兩萬多滿人騎兵,此前歷次血戰,雖然也有雙重鐵甲的滿人死士帶隊先登,死傷慘重,但那畢竟是少數。

三場攻城戰,死傷最慘的是仆從軍,漢軍旗,誰讓這部分部隊步兵比例高,適合攻堅呢,再下來才是蒙軍旗。

如今,多鐸依然能湊出大約一萬五千人的滿人騎兵,這也是他最大的倚仗了。

除去滿人騎兵外,剩下三萬五千,大約一萬多的蒙軍,最後兩萬三四千步兵,都是漢軍旗和仆從軍。

朱樹人那邊,九萬明軍當中,騎兵總數倒是不比多鐸多,也就是曹變蛟為主的湖廣四川明軍騎兵主力,滿打滿算兩萬人。

所以純對比騎兵,明軍騎兵還是比清軍騎兵少了將近一萬人。不過明軍騎兵有其中兩千人裝備了馬上火槍,包括轉輪手槍和後裝雙管噴子。

甲胄方面也頗為精良,至少裝備了水力鍛錘鍛造的整片式鍛鋼胸甲和鋼盔。那些精銳的馬上火槍手還有更精良的其他部位強化甲胄。

清軍騎兵雖然過江時也有普遍鐵劄棉甲,都是精銳中的精銳,但三場攻城戰,清軍凡是讓滿八旗死士套雙重鐵甲、三重鐵甲先登攻城,都會導致大量鐵甲遺落在城下,被打掃戰場的守城明軍繳獲。

此前南京攻城戰,多鐸就損失了至少五千副鐵劄棉甲,江陰之戰也不下於此數。好多死士都是臨時從戰友那兒借調多余的鐵甲沖陣登城,死了幾千死士,卻折了一萬多鐵甲。

最終導致滿八旗騎兵鐵甲不夠用,只好去侵奪剝蒙軍旗的甲胄。如今多鐸麾下的蒙古騎兵,基本上都沒有鐵甲了,都被更大爺的友軍勻走了,漢軍旗步兵更是缺乏重甲。

就這樣,多鐸才保證了一萬五千滿人騎兵,依然有齊裝滿員的鐵劄棉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