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七十二章 多鐸:富貴險中求(第2/2頁)

此後整整二十幾天,多鐸一直在江北嚴紮營寨,經營渡口,搜集北來船只,以求伺機渡江。只是長江天塹實在險要,二十天的準備,距離徹底完備、逮住戰機,看起來也還遙遙無期,讓多鐸很是心急。

他這邊的情況,不管怎麽說還是比阿濟格那邊好太多,一個主要的利好,便是他能徹底掌握淮河與長江之間的東線航道——

阿濟格那邊,白河入漢水的航道被釘子堅城卡了,北方造的船沒法南下。

多鐸這邊,卻不需要提前在長江北岸準備夠戰船。他只要控制了淮安、揚州,自然可以源源不斷把北方的船在淮安從淮河駛入邗溝,再在揚州把船從邗溝駛入長江。

以清國如今剛剛控制北方的國力,要大半個月調來能運二十萬人外加裝備、輜重渡江的船隊,還是做得到的。

而且船型也不會太差,至少是北方近海和淮河內都適航的中型沙船,部分優質精良的船舶,還能做到四百料級別的大沙船——當初沈家數代黃海海商,就是用慣了這種船跑天津、山海關和朝鮮航路的。

在揚州駐紮、等待籌船集中的過程中,多鐸也沒懷疑南方的南京朝廷,確實是在極力阻止他的籌備進度——

因為他調度來的那些沙船,有相當一部分是需要走海路集結的。

而清軍的嫡系海軍力量,原本駐紮在遼東半島,孔有德耿仲明那些人,隨著清軍入關後,因為沒什麽水戰機會,大部分部隊也都改成陸軍隨軍南征。

而登萊地區因為劉澤清被史可法穩住了,目前還沒降清,只是讓出了山東的大運河沿岸膏腴之地任由清軍通過,劉澤清自己的部隊退到半島上固守。所以至今為止清軍還沒顧得上拿下山東半島,也就不能在那兒駐紮水師,

至於渤海灣沿岸,就更沒有駐紮水師的必要了,從那些地方南下,還得多繞過一個山東半島,比遼東半島上的基地更遠。

綜上因素,多鐸這次需要調集大量船只,這些船就是直接從遼東南下海州(連雲港)入淮,然後從淮安航行到揚州。

理論上還有一條路會更直接,那就是從海上直接開到蘇州太倉劉家港,然後逆流駛入長江——但這條路對清軍而言太過危險了,眾所周知沈廷揚老巢就在蘇州太倉劉家港,人家經營黃海貿易幾代人,水上實力極為雄厚,要突破沈家人的老巢沿路殺穿長江,多鐸要是有這個本事,他早拿下南京了。

所以,多鐸只能從遼東半島海路航行到淮河入海口調度船只,別無選擇。

而整個十月下旬,乃至到十一月初,南京的大明朝廷也沒閑著,張名振的戶部護漕水師,一直有派出小股力量,在黃海上搜殺清軍調集的大船隊。

孔有德和耿仲明派來的船隊,一路上損失慘重,被張名振逮住就得一哄而散,爭取讓張名振追擊不過來,而沒被挑中追殺的那幾條就能逃命——

這種感覺,簡直就如同二戰時英國的運輸船隊要是在大西洋上遇到沙恩霍斯特號/提爾皮茲號,就只能選擇一哄而散。以其中被提爾皮茲追殺的那一分隊的覆滅為代價,換取其他提爾皮茲分身乏術追不過來的戰友能逃命。

這場遠離主戰場視野的廝殺,是在茫茫黃海上進行的,露臉度不高,但他們對主戰場的貢獻,絕對是不小的。

只是多鐸並不指望單一來源籌船,張名振這般在黃海上扮演“私掠艦隊”,截殺清軍運輸船,反而堅定了多鐸的一個想法:

明軍指望的,主要就是他籌不到足夠的船渡江!他們就是仗著長江天險才這麽囂張的!

既然如此,只要多鐸最終不擇手段弄夠了船,他就會拼死渡江,完全不會懷疑南京朝廷有沒有可能是在挖坑下套釣魚——如果是下套,他們還讓張名振當什麽截船大海盜?不該直接放人近坑麽?哪有還沒進坑就阻擋收網的?

而且,張名振的旗號一直出現在黃海上,反而讓多鐸安心了不少,他知道,如果他突然冒險,張名振是趕不到鎮江、揚州之間的戰場的。南明朝廷,至今還覺得他船數沒湊夠、不敢冒險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