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二十五章 不是國姓爺不給力(第3/3頁)

鄖陽諸散賊,本官自己擔些幹系,趁著這邊整軍籌措輜重的時日,便讓人去詔安赦免,讓他們別阻撓我軍通過,告訴他們機不可失,若不是為了救駕,以後斷沒有這麽好的詔安條件了!

孫可望那邊,給本官半個月處理幹凈!本官和四川方巡撫合計一下,一起決策把這事兒辦了!整頓四川兵馬出川,本來也至少需要多半個月,這也不算誤事!

本官率領前部抵達襄陽後,會先略作休整,等待重慶、江陵等地的後軍來取齊。期間自會派出六百裏快馬加急進京,向陛下稟報我的事急從權舉措,取得陛下諒解。

從襄陽到北京就快得多了,哪怕河南淪陷,要從徐州繞行,六百裏加急五日可到,十日可以往返。我就在襄陽駐留十日,等待後軍,這不過分吧?天下行軍,不可能有更快的了!”

蔣若來也是知兵的,打仗了這麽多年,當然可以判斷出大軍集結只等十天,已經是非常神速了,

李自成那邊幾十萬大軍呢,也不可能讓朱樹人只帶著目前在漢中的這點人馬去增援,他總要集結部隊的,否則人少去了也是白給。

相比之下,只要拿在山海關的吳三桂做個對比,就知道朱樹人已經很神速,很誠心救駕了。

……

一切按計劃實施後,朱樹人花了十幾天在漢中本地準備輜重、部署後勤、甄別鼠疫將士——其他工作都還挺快的,甄別鼠疫的時間也可長可短,真急了完全可以蘿蔔快了不洗泥,但實際執行中,最後發現最慢的一項籌備工作,是船只根本不夠用。

漢中駐軍在此之前從來沒想過要從鄖陽順漢水行軍去襄陽,當地的船只數量很少,沒有準備,當然無法一次性運走三萬大軍了。

漢水在秦嶺山區中的這一段,是出了名的水流湍急,險灘處處,從漢中去襄陽很好走,但從襄陽回漢中很難走。

要不當初三國時,諸葛亮死後、蔣琬對劉禪提出“可從漢中順流取上庸三郡”,也不會被姜維以“漢水易進難退,縱偷襲得手,所得不過魏之余贅,我軍卻難於久援”為理由,勸阻劉禪別接受了。

船到了下遊襄陽後,要重新拉纖回到上遊漢中再運第二趟,實在是太難了。

地理環境如此惡劣,走得慢也就不能怪朱樹人了。

為了表示自己的誠意,朱樹人甚至在發現漢水船只不夠用的情況下,又做了別的嘗試,比如從北面讓大散關的先頭部隊試圖出秦嶺、寶雞,進攻闖賊控制的關中,看看能不能從關中沖出去,然後走黃河。

這條路肯定是很危險的,一路要打穿闖軍的占領區。而朱樹人一番嘗試後,很快就得到了幾個重要情報:李自成在關中堅壁清野了!不但各縣沒糧食,連人口都撤走集中到有限幾個據點!

如今的陜西,根本就是赤地千裏,無法就地籌糧!川軍北伐出關,必須全程自帶糧草!

這個後勤壓力無疑是扛不住的,改走這條路的下場只會是全軍餓死。

所以,在漢中籌船這幾天,朱樹人也不是幹等,

他是拿出了最大的誠意,證明了其他一切路都走不通,嘗試的過程中還又稍稍立了點戰功、擊破了袁宗第一些外圍人馬。

他甚至還再次給崇禎上書,想請求崇禎給個機會赦免袁宗第以詔安。至於這個上書能不能送到就不知道了。

如此拖延之下,朱樹人的軍隊終於在十一月十六這天,才總算詔安了鄖陽諸散賊,並分批啟程前往襄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