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九章 以戰驅賊(第2/3頁)

稱帝可以不急,但先定國號,證明自己是要改朝換代而非當流賊,這是很有必要的。

當年陳勝吳廣動手的時候,陳勝一開始也沒敢自稱楚王,但“張楚”的名號可是先立起來的。

李自成如今的想法,也是差不多,所以他留在西安,並不急於親自四方征戰,留著中軍主力,隨時都能增援部下的各條戰線。

……

袁宗第的部隊在七月底初步圍困寶雞縣後,花了三五天時間準備攻城器械、挖掘攻城用的營地、工事,然後就組織了一場試探性的進攻。

守衛寶雞縣城的,是曹變蛟麾下一名遊擊,名叫馬光烈,歷史上籍籍無名,無非是跟著曹變蛟廝殺多年,頗有苦勞,漸漸積功至此罷了。

他手下只有三千老兵,還有兩千曹變蛟去年回到太原後新補充的兵源,一共五千人,要抵擋袁宗第含炮灰在內四五萬大軍,還是有點吃力的,所以只能選擇籠城死守,絕對不可能出城野戰逆襲。

闖軍在殺了孫傳庭後,也稍稍繳獲了一批質量粗劣年久失修的火器,所以攻打寶雞縣城時,佛郎機的數量倒也勉強夠聲勢——

明軍末期武備松弛,所以孫傳庭死前,他的陜西官軍的火器本來質量就不行了,否則也不會那麽容易打敗仗。李自成不事生產,只靠搶孫傳庭的來用,當然就更降低一個档次了。

寶雞守軍驟聞流賊以火炮攻城,也是有些擔憂,但馬光烈很快就發現,流賊的火器質量不行,便讓守軍以曹軍門此前增援的火器反擊。

朱樹人撥給曹變蛟各部守城軍的火器,質量同樣不高,但還是比孫傳庭李自成的要好很多,無非是年代有點久,但送上前線之前都會檢修確認,容易炸膛的就直接回爐銷毀了,不會坑自己人。

而且朱樹人軍中老式火銃大多被淘汰了,因此給出去根本不心疼,數量管夠。馬光烈麾下兩千條槍都不止,還有幾十門佛郎機。

袁宗第每次發起沖鋒,都是一陣陣密集的排槍輪番開火,壓得攻城炮灰擡不起頭來。

寶雞縣城又一直是軍事要地、就是古代的陳倉要塞,城池不大卻堅固,地形很有優勢,

城池夾在秦嶺和隴山交匯的夾角處,還有一面瀕臨渭水、一面瀕臨貼著隴山東麓注入渭水的汧水。

兩面高山兩面河水,這樣的地形自古就是易守難攻的,三國時魏國守將郝昭在這裏阻擋了諸葛亮好幾次攻勢。

馬光烈雖然只是普通將領,不如郝昭擅守,但對面袁宗第的攻戰之法,更加遠遜於諸葛亮十條街不止。官軍還有火器優勢,便讓袁宗第陷入了泥潭。

消耗戰打到八月初,也就是漢中那邊王公公剛剛見到朱樹人、傳完旨的時候。袁宗第這邊終於請示了李自成,改變了戰術。

他選擇以兩萬人圍困寶雞縣城,然後帶領更多的主力南下,進入陳倉道谷口,堵住了大散關,準備改為嘗試進攻大散關,而對陳倉則以圍而不打、消耗其物資的思路慢慢疲憊。

袁宗第是怎麽想的:如果官軍在寶雞縣留的守軍較多,而大散關兵力、火器不足的話,能直接拿下大散關,那就最好。

如果大散關防守也嚴密,同樣難以攻下,只要闖軍堵住大散關以北的谷口,堅固紮營,那官軍要支援寶雞縣城,就得強行沖破闖軍的營寨。

到時候,攻守形勢也會逆轉,由闖軍攻變為官軍攻。

秦嶺入川道路險峻,顯然是誰扮演進攻方誰就會非常吃虧,闖軍由攻轉守,戰鬥壓力就會大大減輕。如果官軍遲遲不救,那寶雞縣的守軍遲早有火藥、糧食不濟的那天,圍到後來自會不戰而潰。

當然,袁宗第也算有點將才,他也知道,官軍如果想增援寶雞縣,也不止陳倉道一條路——往東一點,還有褒斜道、儻駱道這些棧道可以走。

但棧道肯定比陳倉道還難走好幾倍,官軍敢拖成長蛇陣由那些路進入關中,絕對會吃虧。袁宗第也會分兵去堵那兩個谷口,絕對有信心有把握以逸待勞。

轉變思路後,八月初六,袁宗第就正式開始對大散關發動試探性攻擊。

還是一樣的套路,先挖溝立寨,打造飛梯、沖車。掘城木驢。

大散關地處山谷,地勢比較高,所以沒有護城河,壕橋車也就省了。

守軍只有一些旱溝、上滿鋪設上偽裝,裏面插著苦竹槍,這些陷阱用不到壕橋車,只要弄些炮灰老弱扛上麻袋土包,甚至用扁擔挑土,丟到陷坑裏填出條路即可。

這招闖軍也是用得熟的不能再熟了,李自成這幾年打官軍的城池時,一貫有臨時拉當地行將餓死的流民、“承諾每人挑三趟扁擔的土到城墻關下,然後就給十天半個月飽飯吃”的伎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