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三十九章 迎擊李自成(第2/4頁)

這個過程中,方孔炤原本留在江陵、夷陵等地的一兩萬部隊,是被沈樹人接收得最徹底的,稍微發了點錢和福利、軍需後,忠誠度立刻就有保障了。

因為這些部隊畢竟本來就對方孔炤比較忠誠,方孔炤被擼掉後,有方孔炤留話,相關將領當然是毫無認知障礙地就直接轉投了新主。

而且沈樹人手下,也有相當一部分文官和武將,跟江陵軍舊部私交不錯,原來就很熟。

比如方以智,他本來就是江陵軍原本大領導的嫡長子,舊撫台走了,為大公子的新上司效力,也是應該的。

金聲桓、王得仁這些江陵,也都是沈樹人原本從方孔炤那裏借調來的,現在當然是讓他們各自帶一個營的沈家軍骨幹放回去,用這兩個營帶頭,把近兩萬的江陵軍徹底掌握起來,再好生訓練磨合,爭取盡快形成戰鬥力、跟上沈家軍的練兵節奏。

而作為見面禮,或者說表示新撫台對他們重視的證據,沈樹人通過方以智給這兩萬人發了一千杆大冶軍工廠新生產的魯密銃,外加一些甲胄,

這些官兵立刻士氣提升了一截,對於撫台將來會一視同仁重用他們,也更有信心了。

除了方孔炤留下的近兩萬人,沈樹人收編的一支規模更大的力量,來自於原本湘南地區的官軍,以及殲滅張獻忠新附軍後,收編的俘虜。

此前的決戰中,張獻忠在湖廣地區這幾年新抓的壯丁,基本上全部團滅了,但只有半數左右的人被殺或者重傷廢掉,還有兩三萬被活捉了。

這些人當然也不能都用,還要經過甄別,把特別死硬、劣跡斑斑的,該處死就處死。

當然處死的只是少數,一般不會超過俘虜的一成多,基本上就跟羅馬人的“十一抽殺律”一樣,起到一個震懾整頓軍紀,讓剩下的人改過自新的作用。

跟張獻忠打完之後,沈樹人留在湘南的江守德、盧大頭等人繼續甄別、抓捕逃散潰兵,累計殺了大約三千個罪行比較明顯確鑿的。

其余兩萬六千多人,大約有六千編進苦役營,剩下兩萬劣跡不明顯的,出生清白只是被裹挾的,逐步收編為官軍。

不過為了更好的控制,這些部隊如今還會被留在後方,並且要摻沙子混編,由可靠老兵監督帶著,不會立刻抽調去參加跟李自成的開封解圍戰。

除了這些人之外,長沙、衡州等地原本的明軍官軍,臨時投降張獻忠後,最後又綁了尹先民、何一德重新棄暗投明的,當然也要收編。

不過這種收編,同樣要甄別剔除個別特別油滑的老兵油子、反復無常之輩,最後勉強也搜羅了近萬人。

這部分人和改造後的張獻忠新附軍俘虜一起,一共有兩萬六七千,也全部編入湖廣官軍。

而沈樹人當上湖廣巡撫後,最後接收的一支兵力,就是閣老楊嗣昌死後,留下的親兵——楊嗣昌和左良玉兵敗朱仙鎮後,一路南逃分別回襄陽、南陽。左良玉的部隊沈樹人當然管不著,但楊嗣昌也帶了接近一萬五千人的最後兵力,敗退直接逃進襄陽城。

楊嗣昌的遺表,是九月初送到京城的,崇禎下旨回復的時候,他還沒死。

但僅僅幾天之後,九月十二這天,楊嗣昌的壽數也終於走到了盡頭。京城那邊的傳旨使者,走得還挺快,幾乎是日行三四百裏來送信,

這天旨意到了襄陽,楊嗣昌得知他本人沒有被崇禎最後追責,崇禎也沒有因為朱仙鎮大敗罪及家人,楊嗣昌總算是松了口氣,隨後整個人的精氣神也徹底撐不住了,當天後半夜就咽氣了。

楊嗣昌一死,湖廣地區再也沒有了“督師”,而沈樹人有受命協助孫傳庭再次嘗試給開封解圍,楊嗣昌留下的一萬三四千親軍,當然也名正言順歸他了。

這支部隊,雖然在沈樹人收編的三部分人馬裏,人數是最少的,但戰鬥力和裝備反而是最強的。

他們畢竟是跟著楊嗣昌南征北戰了好幾年的心腹嫡系,有閣老罩著,軍餉糧食武器鎧甲都沒虧待過他們。而且他們也跟張獻忠、李自成反復血戰過,都是多年征戰殺出來活下來的。

如此一來,沈樹人的總兵力,也從對付張獻忠之前的八萬人,膨脹到了十四萬。

而且新增兵源質量也都不錯,幾乎沒有新兵,都是從軍兩三年以上的。跟隨楊嗣昌的那些部隊,更是有五年以上作戰經驗,還經歷過多次大戰,精銳程度絕對比張獻忠李自成的河南老營還高,幾乎可以追跡陜西老營。

方孔炤和楊嗣昌留下的這些部隊,還累計給沈樹人提供了大約三四千杆還算可用的火器,不過基本上都是鳥銃為主,精度和可靠性也不如沈樹人造的,算是勉強可用。其余只能守城的老式火銃就不算在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