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興亡都是百姓苦(第2/3頁)

導致一部分劉文秀部的士兵被打散,重新進入常德境內肆虐。同時有幾個被劉文秀孫可望打崩的苗人部族土司,也因為避敵流竄,進入了常德境內。

沈樹人考慮到常德府雖然已經被屠戮禍害得不成樣子了,但遲遲不徹底收復、平定,也有損朝廷的體面。

既然南邊衡州、永州、寶慶都安定了,也是時候回師把常德徹底肅清一下。

於是沈樹人就帶了一萬五千人的部隊,第一批從衡州班師北上,在八月初五回到長沙,初九抵達常德,然後花了幾天把劉文秀被打散的散兵遊勇激戰,又滅了幾個流竄的苗人土司,大約中秋節之前,把常德的秩序恢復了。

光復常德之後,沈樹人才第一次切實了解了常德的情況有多慘。

這兒今年秋收都未必能收上太多糧食,因為整個六七兩個月,當地人都沒法生產,光顧著逃亡了。雖然夏糧收割之後,秋糧倒是播種了下去,但基本上也就只做了一個播種的動作。後續除草施肥灌溉基本上沒人忙活,完全是擺爛自然生長,灌溉全靠天下雨。

好在崇禎十五年洞庭湖周邊倒是沒有旱災,反而是有些地方有洪澇,雨水很多。這種情況下,對於自然生長的莊稼,倒是一個好消息,最後估計勉強每畝地能收回來幾十斤糧食吧,一百斤肯定是別指望了。

而當地人口已經被張獻忠屠殺得非常慘烈,這點糧食也足夠本地幸存下來的人吃了,好歹不用從其他府調運糧食。沈樹人立刻吩咐調集手下民政官勸農恢復生產,爭取在秋收前的最後一個多月,搶時間該施肥施肥、該除草除草,盡量多挽救一點收成。

因為戰時身邊沒隨軍帶內政型文官,第一時間這些內政事務沈樹人也只好交給幕僚顧炎武去辦。

顧炎武民政水平不太高,不過日常統計梳理工作還是能勝任的,稍微幹了兩天後,就把常德府尤其是武陵周邊數縣的情況統計回來了。

沈樹人看了顧炎武拿來的情況,也是大吃一驚:“今年常德府居然預估糧食完全能自給自足?還有得多余?

這都減產成這樣了還能多余這麽多?那這常德府的屠城得慘到什麽程度?這怕不是比長沙府殺得還慘吧。這又不是什麽富庶之地,張獻忠居然下如此毒手?”

顧炎武回來時,也是一臉悲憤。看東翁不信,他也是嘆息著解釋:

“誰說不是呢,學生初見時,也是覺得慘不忍睹。一來這常德府是張獻忠當初復出後第一個攻破的府城,抓了不少青壯,殺了不少老弱。

二來麽,這常德府乃是楊閣老老家,張獻忠平生深恨楊閣老,可以說是他最仇恨的朝中督撫了。張獻忠破武陵縣後,下令闔府各縣,凡是有姓楊的,全部誅絕滅門,雞犬不留。

楊本來就是大姓之一,哪怕是別的府縣,姓楊的人也少不了,到了這常德,既然是出了閣老的,楊閣老家自然是當地望族,十幾個人裏就有一個姓楊的。

張獻忠還要連姻親子女奴仆一起殺,幾千號姓楊的人,最後足足殺了四萬百姓。他麾下的流賊士卒還趁機擴大劫掠,因此全府一半以上人口都被殺了。”

沈樹人聽完後,在最初的震驚之余,也意識到這一切確實不是在黑張獻忠,因為原本的《明史》上也發生過類似的事情。

原本的歷史上,張獻忠後來打到常德時,楊嗣昌本人已經死了,張獻忠還憤恨沒能在楊嗣昌活著的時候就殺光他的宗族、老家親戚,沒能讓楊嗣昌親耳聽到這一切絕望,把他活活氣死。

但張獻忠確實是把常德府全府所有抓得到的姓楊的及其家人,屠族滅種殺了個幹凈,歷史上他真就這麽幹的。

由此也可以看出,後世有些讀《明史》時,非要說“張獻忠偷襲襄陽殺襄王是為了陷害楊嗣昌,這種動機不可信,是士大夫在黑張獻忠”的言辭,實在是不怎麽站得住腳。

張獻忠內心的動機或許確實難以找出鐵證,但就憑他進了常德府,屠盡全府姓楊的,還不夠證明他對楊嗣昌的仇恨之深麽?

沈樹人適應了這個噩耗之後,也不免聯想到一點,對顧炎武嘆道:“去年襄陽被破、襄王被殺之後,楊閣老就一度惴惴不安,如今病體已幾乎不能理事。

此次吉王、榮王、桂王在湖廣先後被殺,他作為六省督師,自然也有一定的罪責。哪怕可以把尹先民何一德送去問罪,依然無法徹底避免。

現在再聽說自己故鄉宗族被屠族滅種,我怕他定然是撐不過這個打擊,不日就要……唉。”

沈樹人已經意識到,楊嗣昌怕是真的命不久矣了,或許這就是歷史的慣性吧。沈樹人靠自己的蝴蝶效應,拉了楊嗣昌一把,讓他延命了一年半,估計這也是極限了,肯定延不到兩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