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一十四章 張獻忠:老子屠盡崇禎的親叔叔!(第2/3頁)

衡山營守軍根本沒有提防,就把尹先民的兵放進了營寨,隨後混在尹先民部裏的王尚禮麾下老營兵突然發難,控制住衡山衛,這一營明軍也就直接投了,根本連報信示警都沒來得及。

一切的一切,簡直跟當初在襄陽詐城如出一轍。只能說當明軍一方有總兵級的將領直接投降、並交出信物、還帶著部隊一起偷,對地方上的影響實在是太惡劣了。

衡山衛說是有一個營,滿編該是四千人,王尚禮收編之後實際數了一下,特麽的居然當時只有六百多人在駐防,大明的空餉率也是可怕到了令人發指的程度。

只能說,南方地區幾百年沒打仗,哪怕鬧韃子鬧流賊以來,湖廣與兩廣交界的地方,也從沒遭遇戰亂。這兒的武備松弛、將領吃空餉的膽子,已經大到了沒邊。

輕松拿下衡山衛的時候,王尚禮還不免在心中感慨:大明的督撫、總兵,要是都跟這些人一樣多好呢?為什麽偏偏有沈樹人這種異類!

……

流賊軍已經神不知鬼不覺拿下衡山衛的同時,衡州城內,卻還沒有任何反應。

倒是有些富戶豪紳在討論“聽說長沙被圍攻了,要不要收拾細軟往南跑”,可大多數人覺得,衡山險峻,張獻忠就算拿下長沙,以長沙之富庶,肯定也是要久駐一段時間,吃幹抹凈再說,怎麽可能一下子又看上了比長沙窮得多的衡州呢?

說句良心話,這番看法並不算錯,如果沒有沈樹人追著張獻忠,張獻忠肯定應該在長沙久駐的。而沈樹人有沒有追擊張獻忠,這種軍機大事,遠在數百裏外的普通州府老百姓怎麽可能知道?

這天,已經是六月二十,桂王府內,已經四十五歲的桂王朱常瀛,和他的三個兒子正在吃飯,也就聊起了這事兒。

朱常瀛一共生過五個兒子,但前兩個都早夭了,所以由第三子朱由楥為王世子,今年二十二歲。除了朱由楥外,另兩個兒子分別是年僅十九歲的朱由榔、和十五歲的朱由榛。

朱常瀛這幾年本就久病纏身,所以幹什麽都病懨懨的提不起精力,聽四子朱由榔說起“是否要準備南逃”的話題時,他便有些不快。

而世子朱由楥身體也不太好,同樣覺得一動不如一靜,加上舍不得王府裏的萬貫家財,總覺得事情還不至於到這一步。

“不如再觀望一下吧?長沙只是被圍城,但尹總兵也算威武悍將,定能久守。只要長沙撐住了,方巡撫肯定會立刻求來援軍的。張獻忠猝然發難,不過是占了個官軍猝不及防的便宜罷了。

至不濟,咱就等長沙那邊的消息,要是確認長沙哪天快不行了,或者是打聽到流賊繞長沙南下了,衡山衛被突破,再走也來得及。衡山險要,豈是一下子說過就能過的?”

父兄都反對,覺得一動不如一靜,朱由榔也無話可說。

殊不知,歷史上他們這麽慢吞吞的行動,最後還能從衡州逃到廣東,全是因為當時的湖廣巡撫劉熙祚被他勒令把湖南的兵力主力都盡量往衡州抽調、死守衡州。

但劉熙祚歷史上要崇禎十五年冬才上任、幹了一年後就被殺,如今湖廣巡撫還是方孔炤呢,因為蝴蝶效應,湖廣的兵力此前也一直聚集在北部,在和四川、河南的交界處,南部極為空虛。

這一切都改變了,唯獨桂王府眾人的慢性子沒變,悲劇也就注定了。

……

三天之後,王尚禮忽然就帶著張獻忠軍的先鋒部隊出現在了衡州,這次他們沒選擇詐門,而是直接四門圍定——張獻忠的目標很明確,拿不拿下衡州沒什麽影響,反正他馬上還會繼續逃跑。

對他來說,拿下衡州的唯一價值,就是殺了桂王全家,好結結實實逼死楊嗣昌,最好再讓方孔炤和沈樹人多獲一點罪名。其次才是搶了桂王府的巨額財富,把細軟帶走運進四川再招兵。

所以,如果詐城而不圍城的話,讓桂王一家有時間跑了,那可就不妙了。

王尚禮圍城後,城內立刻人心煌煌,總兵何一德試圖死守城池待援。

王尚禮在城外讓人呐喊罵陣、繼續宣揚張獻忠那套“守城戰鬥一日後再降,則屠城三成,戰鬥三日後降,屠盡全城”的理論。導致何一德部軍心不穩,人心煌煌。

偏偏這時候,桂王朱常瀛知道城池被圍,極為恐慌,找到總兵何一德,勒逼他從城南出城野戰,把流賊在城南剛剛形成的包圍圈突破,好掩護王府全家突圍。

何一德辯解說城內兵馬不足,流賊勢大,守城還有希望,如果野戰必然無幸。

但朱常瀛根本不在乎這些,他要的只是撕開一個口子讓他逃命,至於撕開口子的過程中,守軍會不會死傷過重無法守城,他才不在乎呢,反正到時候他已經逃了,城裏人死光也跟他沒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