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一波又起(第2/3頁)

周延儒核算後,認為按照陳例,把擊斃韃子一名參領、擊退孔有德的軍功算到他頭上,應當升任地方知府。

而周延儒之前是收了沈樹人、鄭成功大筆金銀的,還拿了沈家的“特許經營權”許諾,所以當然知道要在沈樹人的轄區內,給鄭成功找個府。

好在沈樹人轄區內的知府出缺、或是需要換人的情況,本就不少,周延儒很輕松就找到了兩個選項,供皇帝直接定奪——

其實,周延儒哪怕想只給一個選項、直接報答案,也不是做不到。但他會做人,希望皇帝更有掌控感,才給了兩個。

“陛下,湖廣襄陽府,自去年張獻忠偷襲、殺襄王貴王及當地官員,此後知府一直出缺,均由同知等官員協助撫台、僉都禦史理政,臣以為,可將鄭成功調任為襄陽知府。

另鄭成功出任漕運提舉前,原職為湖廣鹽法道緝查、負責湖廣與江西、南直往來商稅厘金征收,曾查獲江西通匪豪紳案,九江知府周璜因此削職。

如果陛下覺得鄭成功過於年輕,襄陽軍機重地、接近闖賊張逆,不宜交給如此年少之人,將其改任九江也是可以的。

不過,據臣所知,九江知府前幾日其實吏部已經核定了一個人選了,名叫史惇,原為戶部山東司郎中,在任上也以剛正不阿、嚴明錢糧賬目著稱。”

崇禎一揮手,覺得自己很有掌控感:“就讓鄭成功去九江好了!史惇的任命還沒下發吧?把他改為襄陽知府!”

反正崇禎覺得,只要下面報上來的事情,他在名單範圍內調整一下順序,總不會有錯,還能防止下面的人收受好處營私舞弊。

搞定了最重要的兩個升遷後,崇禎才稍微過問起其他功勞稍微小一點的相關人員,該賞的也賞,該升的就升。

反正如今大敗之後,偶有一場小勝,總要竭盡所能鼓吹來鼓舞人心士氣才好。

而沈家人顯然提前功課布局做得不錯,稍稍一調查,就能發現好幾個沈家一脈的官員,在之前幫助沈廷揚“籌辦”護漕軍的過程中,都有所立功——

比如沈家那五千“家丁”,明面上一部分是從黃州軍抽調來的,而黃州知府張煌言對於這支部隊的早期操練、供給,當然是有功勞的。如此周邊牽涉的還有好幾個。

崇禎聽到後來,倒是微微有些警覺狐疑,忽然問道:“這事兒上,新任皖撫沈樹人,可有功勞?”

崇禎問這話時,語氣已經微微有些陰冷,顯然也是產生了點不好的聯想,唯恐沈家在南方盤根錯節搞事情。

然而周延儒查詢之後,卻很直白地告訴他:

“回陛下,沈樹人並無直接功勞,似乎他接任皖撫之後,另有公務繁雜,不及襄助其父。不過,沈廷揚與沈樹人本為父子,縱然有些相助,也是人之常情。”

崇禎一聽,這才放心,確實,父子之間私下幫忙,也沒什麽可指責的。

一想到沈樹人,崇禎不由嘆道:“大明傾頹至此,難得還有幾家忠良,矢志不渝。據朕所知,這沈樹人跟鄭成功,原本還有同窗之誼吧?他們都是楊嗣昌弄去南京國子監門下的。

沈樹人此番雖然沒有明著立功,想來他也是不會拒絕為朝廷做事的。二十二歲做到巡撫,鄭成功也是十九歲做到知府,大明都要靠這些少年人出力,以後功勞再大,還如何賞賜?”

崇禎長嘆一聲,顯然是想到了這兩個功臣太年少。

周延儒知道自己掌管吏部,必須在這些問題上幫皇帝分憂,也就隨口說道:“陛下何必憂慮,有人為國分憂,本就是好事,說明天下人心向著大明。

沈樹人此前確實升遷過速,記得升他為皖撫的敕命,也是上個月底才剛剛發出的。臣以為,將來若是再有軍功,可以從加號上做文章。

如當年左良玉立功時,總兵之上無武職可賞,便加平賊將軍號。去年劉國能協同沈樹人滅二賀,加蕩寇將軍號。沈樹人本人將來再有大功、若是不便升為總督,也可先行加號。”

崇禎玩味地自嘲一笑:“難道還給沈樹人也加平賊蕩寇的將軍號?”

周延儒:“沈樹人是文官,自然不能加將軍號,但是可以封爵,先從伯爵,上面還有公侯,何愁功高不賞?平賊蕩寇都已經用過了,不便重復,自古與之同級的雜號,只剩破虜將軍,不如就叫破虜伯。”

崇禎皺了皺眉頭:“用字何其不吉,山河破碎,金甌有缺,朕不喜歡這個破字!”

周延儒連忙改:“那便叫克虜伯好了。當初給左良玉上號時,將古號討賊將軍改為平賊將軍,便是取平字的吉意。克字也有克復時堅之意,比破虜吉利的多。”

崇禎聽完,覺得挺不錯,出神想了一會兒,忽然啞然失笑:“朕都在想些什麽,居然浪費時間為還沒立功的臣子想後路,真是多此一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