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三章 瘋狂升官(第2/3頁)

所以前前後後,曹變蛟李輔明只找回了六千舊部,外加三十條還算堅固的戰船。

剩下的鄭成功都說跟韃子和孔有德連番血戰、損失掉了,兩人也沒多懷疑。或者說就算稍有懷疑,但想到張名振、鄭成功冒死來援的救命之恩,他們也不計較了。

要是沒有援軍相救,他們連回來六千人都做不到。

可是,曹李二人在向上匯報時,卻加了點添頭,他們覺得只逃回來幾千人聽上去太慘了,就按照“突圍一萬一千人”上報,直接翻了將近一倍,好歹夠到了五位數。

而曹李敢於虛報的理由也很明顯——大明的軍隊吃空餉都吃了快二百年了,難道皇帝和兵部還能實際核查?就算是湊數的,多報點人來年繼續拿軍餉才能多拿。

只是曹李虛報之後,到了陳新甲這兒又虛報了一道,跟崇禎說時,一萬一千人又變成了一萬五以上。

反正層層吃空餉,債多不愁虱多不癢。

這普天之下的正牌官軍,估計也就沈樹人和鄭芝龍那些頂級富商的部隊,沒有吃空餉了。

他們是巴不得朝廷多給點招兵額度,給多少編制就塞滿多少人,至於軍餉可以自籌都沒問題。

崇禎聽陳新甲詳盡報賬,臉上終於也漸漸恢復了血色。

不幸中的萬幸啊!

“好!好!好!我大明果然還是有忠勇奮迅之士,竟能因緣際會,主動救援友軍、奮戰擊奴!可謂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如此忠義之士,怎能不賞!陳卿,此事當如何處置?兵部可有議賞草案?”

陳新甲松了口氣,連忙說道:“以我大明軍法故制,職方司評定,往昔有副將、參將力戰擊斃建奴參領、並殲滅其部者,即可酌情升為總兵。

只是這張名振原先升為副將,便已是臨時破格,只因護漕各營草創,缺乏軍官,由其暫代,如今若是在升……”

崇禎想都沒想,直接拍板:“如此忠勇悍將,當然該直升總兵!無需多疑,就以張名振為護漕總兵,統領我大明護漕水師各營!”

大明的軍功賞罰還是很有章法的,滅一個建奴甲喇、殺其參領,升總兵並不過分。

別看一個參領只領一千五百真韃士兵,可滿洲八旗一共四十個甲喇,也就有四十個參領。

要是大明能出四十個總兵的官職,就把建奴全軍殺光解決掉,怕是崇禎做夢都要笑醒,這買賣太劃算了。

於是大筆一揮之下,不但張名振直升總兵,他麾下之前擔著各營守備職務的中層軍官,也都紛紛再次升遷。

比如原本兩年前還只是沈樹人身邊一個家丁的沈練,這次出戰已經是張名振麾下三守備之一,此戰打完也直接升到遊擊了,可以統領兩個營。

中間還跳過了“都司”的級別,直接跳級升官。

從家丁到遊擊,只用了兩年,自然會讓這些家丁對少爺愈發忠心不二,這支大明的軍隊,其實就是沈樹人的私兵了。

而升官之後,帶來的一個更顯著的好處,就是沈家可以名正言順地擴大“護漕”兵力的規模了。

大明制度,漕運總督一貫可以擁有六營漕兵,滿額編制是兩萬多人。

當年沈樹人穿越之初、漕運總督還是朱大典時,就已經占滿了這些編制了。後來去年年底漕運總督改成史可法後,也占據了這個編制。

沈家原本靠周延儒的幫襯,只是搭建了三個不滿編的營、實際上賬面才五千戰兵,都是從沈家家丁和黃州軍抽調來的。

這次出動的一萬人,實際上還有五千是沈家的海運水手,法理上不算兵,朝廷也不用給軍餉,工資全是沈家私掏腰包。

周延儒當初也不是不想幫沈家爭取更多,而是朝廷上有阻力,財政也吃不消,反對派的理由也很充分:

朝廷不是說好了要花五年時間,徹底實現漕運改海麽?現在才第三年呢!如今海運理論上也只占到六成運力,還有四成需要陸運走運河。

所以,海運那邊當然不配足額配滿六個護漕營、給三個就不錯了。史可法這邊還要留三個營編制和錢糧,畢竟運河沿線的流賊、盜匪還是要繼續剿的。

如今這一戰打完,算是幫沈家的海軍編制提前走完了這兩年路,直接一步到位成長為了完全體。

而擴軍所需的兵源,其實也不用朝廷操心——張名振弄回來曹變蛟部突圍士兵,實有一萬余人,李輔明部,實有七千人。

外加後續幾天收編了零星逃來的洪承疇部四千余人,俘虜的孔有德部東江戰俘千余人,合計增加了漢族邊軍老兵兩萬三千余人。

這裏面要刨掉還給曹、李的六千人,剩下大約是一萬七千余人,另外還有一千五百名朝鮮鳥銃兵成建制投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