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六章 風水寶地(第2/2頁)

沈樹人臉色一板:“《天工開物》當不當得名著,哪有你說話的份?嗯?難道……”

沈樹人說著,忽然想起一些蛛絲馬跡:這宋明德也姓宋,祖上也是江西人,從南昌府遷來湖廣協辦鐵礦的……

沈樹人反應也快,立刻跟上一句:“莫非你認識宋應星?哦我是說宋長庚,還是跟他有親戚故舊?”

沈樹人下意識就脫口而出宋應星三字,隨後才意識到直接稱呼前輩的名很不禮貌,思索一下才改口叫宋長庚。

沒辦法,宋應星這名字知名度高得多,後世科學史相關書籍上都有,人不經過大腦下意識肯定會先報這個名字。

宋明德聽沈樹人口氣中對宋應星還挺尊重,也有些感激,連忙換了個嚴肅的表情,拱了拱手:

“不敢當,長庚公乃是下官族叔,我們都是南昌府奉新縣人士。沒想到道台大人還對族叔如此推崇,族叔若是知道,定然欣慰。”

明朝的南昌府,比後世的南昌市要大不少。

大致相當於後世的南昌再加上九江、宜春西北部的幾個縣。奉新縣就位於西北角加進去的那一片山區,屬於後世的宜春市。

那地方已經比較靠近湖北、江西交界,也都是山區,有很多人都跑到武昌府謀生,在明末人口流動就不少。

奉新縣宋家,在理工科方面也算家學淵源,跑到大冶幫朝廷開鐵礦謀差事,再正常不過。

沈樹人聽說他有個族叔就是宋應星,當下也是暗暗吃了一驚。

好在沈樹人有城府,也見慣了大風大浪了,穿越過來兩年半,什麽大人物沒見過,倒也不至於喜於形色。

他只是略帶欣賞地追問:“宋公可是前輩實幹之才,如今國是日非,正需以實幹之學匡扶天下,不知他眼下在何處為官?”

宋明德一看有戲,也樂於幫叔叔說好話,連忙澄清:

“族叔已年近六旬,原本在贛南歷任數縣,都只做到教喻之職,後來又到福建汀州當過推官。去年年底,他以自己年事已高為由,不耐福建暑熱、不服水土,已辭官歸家了。”

宋應星今年準確年齡應該是五十七歲,說年近六旬也不算錯。

他只有舉人功名,所以做做縣裏的教喻、推官就是極限了,也沒法升太高。他這次辭官後,要到崇禎十六年時,才被朝廷主動請出來授官,但實際並未能到任——

歷史上兩年之後,李自成張獻忠已經把南直隸的江北各府都打爛了,當地官員也大多被殺或是從賊。

朝廷為了面子,病篤亂投醫隨便封官,讓宋應星去當“亳州知府”,但實際上亳州已經在淪陷區,根本不可能上任。

從這一點上,也可以看出為何最後崇禎十六年、十七年那一年多的時間裏,大明的官職貶值特別快。原本只能做八品小官的人,回家三年後,居然直接能當五品虛職知府。

基本上所有只要肯繼續忠於大明的臣子,只要不是京官,在崇禎最後一年多裏,都能多少升一點級。

不過,現在才崇禎十四年,官職顯然還沒開始大貶值。沈樹人聽說宋應星原本也都是八品小官不屑於做,他自然能拿出籌碼吸引這些大賢。

沈樹人也不跟宋明德客套,直接開價讓他幫忙牽線:“令叔只為一推官,實在是屈才了。你不過一秀才,本官都能用你為八品、協理鐵山。

令叔能寫出《天工開物》,隨便找個工部虞衡清吏司在地方上的軍器、窯冶科管事,還不是綽綽有余?他本就是有過官身的人,本官提攜他也好操作,先搞個從七品,有了成績再升也容易。”

明朝工部有四大清吏司,虞衡司主官是五品的“郎中”,下面又有幾個科,軍器、窯冶兩科的主官是“主事”,正六品。

因為中央分管軍工、冶金的官員也只有正六品,到了地方上,管理一個省的軍工、冶金,最多也就只有正七品。

所以,不是沈樹人吝嗇,而是他目前只能先拿個從七品的位置給宋應星過渡一下,才好服眾。如果是正七品的話,還得經過方孔炤點頭舉薦,手續也麻煩一些,還是做出成績後再去托關系比較好。

宋應星原本在贛南當教喻,那都是八品小官,到福建汀州當推官時,勉強到過從七品,這次沈樹人找他只能算是跟他辭官前的級別平調。

但到武昌做官和去贛南閩北山區做官,情況也是大不一樣的,武昌畢竟離家近,生活條件也好,不擔心熱帶病水土不服。

最關鍵的是,這種工作可以發揮個人興趣愛好。

宋明德聽了道台大人開出的條件,也立刻意識到這是非常有誠意的,對叔父應該很有吸引力,當下就表示願意幫著牽線。

沈樹人還很豁達地補充說:只要宋應星肯來,具體將來負責哪方面的工作,可以隨便他選擇,也不會讓他真開鐵礦的。想搞機械、農具、槍炮、火藥……什麽都行,只要有興趣,他都可以提供工作環境、實驗經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