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四章 跟全球首富打交道就是爽快(第2/2頁)

而且這種船隊的船,往往還很小,不是遠途的江船,只因流出英山的小河普遍水淺湍急,大船無法通過。所以符合這些特征的,你就一律攔下,先攔三個月,把藺養成餓窮餓死,我才好施展迫降。事成之後,你少不得也能升一府同知,將來再湊點功勞,甚至能升知府。

我也不瞞你,這個功勞我準備大用,一魚多吃,分潤著讓黃州這邊的張同知升知府,讓安慶那邊的方同知也升知府。他們分別會有陸上圍堵追擊、和最終勸降收編之功。

不過藺養成畢竟不是什麽大魚,這點功勞要出兩個知府一個同知,甚至三個知府,著實有點不夠。

好在楊閣老如今已對我感恩有加,京城那邊陳新甲陳尚書也是楊閣老的門生故吏,還承我的情。這事兒如果法外多使點銀子,還是有可能的……”

沈樹人最近也是手頭緊,貼錢做官外加在地方上搞建設,後續還要搞工業、軍工,銀子確實有點緊缺了。

家裏倒是來信,說這幾個月又有新的生意大筆進項,但前期投資也比較大,總要過年之後才能見到大筆真金白銀流入。

所以一些賬目不清晰的灰色支出,沈樹人還是希望多借用一點外部資源的。

說白了,就是給別的朝臣送錢托關系,最好能用別人的錢辦別人的事、自己再夾帶一點私貨。

鄭成功雖然年少,還沒怎麽被社會汙染,但鄭家從崇禎二年、被熊文燦招撫開始,就每年往京城大筆送銀子打點,鄭成功也就見怪不怪了。

當下他也很上道,居然輕車熟路地說:“我聽說,八品小官都要五千兩起,實權知縣幾萬兩,知府怕是十幾萬兩起步了吧,還得有由頭。

咱這次算是因功升遷,張大哥算十萬,方兄也算十萬,這兩筆錢我來給,二十萬兩,能把事情都辦了麽?”

沈樹人松了口氣,臉色也是好看了不少,跟鄭成功說話的表情語氣,也跟與自己親弟弟一樣熱絡:

“夠了夠了,你還太年輕,這次只能先給你往同知上操作。如果有機會,把你也推到知府上,那就再加十萬兩。

將來再有別的功勞,等我自己當上巡撫,甚至總督,少不了幫你運作一個兵備。咱是患難之交、貧賤之交,有為兄的前途,自然少不了你。”

鄭成功也不含糊,已經開始直接問操作方式了:“銀子要送到武昌這邊來麽?”

沈樹人一愣,沒想到對方都直接到這份上了,不愧是年入一千多萬兩的大明首富家族,二十萬兩扔出去竟是眼睛都不眨一下。

“不用,送五萬兩到南京那邊,史可法身邊和南京兵部那些計功的也要打點一下。另外,聽說楊閣老重病之後,陛下已經下令召周延儒起復,估計年底就要進京了。咱趁他從南京北上時,也先打點一下。

剩下十五萬兩的大頭,放到京城就好,直接給陳尚書——升遷雖然是吏部管的,但咱這也算因軍功升遷,需要兵部先核定功績,就讓陳新甲一並幫我們操作好了。”

沈樹人對朝中頂層大佬的人事變動消息,也是非常靈通的,所以很清楚要拜哪些碼頭。

歷史上,楊嗣昌是崇禎十四年三月死的,周延儒是四月被崇禎下詔起復的,拖到九月才進京。

現在楊嗣昌那邊六月份才出事,所以皇帝召周延儒起復也拖後了三個月,估計總要過了明年正月,才會到京了。

周延儒這人,也算是崇禎朝的一個傳奇了,兩度出任首輔,中間被溫體仁攻訐去職六年,最後溫體仁死了他還能回來。

因為周是南直隸常州府宜興縣人士,所以他賦閑這幾年,就是回常州老家或是南京住的,如今受召,也要從南京北上。

沈樹人還想著,過年的時候如果他要回南京活動,可以拜一拜碼頭,也多結交一點京中的勢力。

如今他已有兵部尚書陳新甲和戶部尚書蔣德璟兩大外援,如果再跟即將當首輔、吏部尚書的周延儒搞好關系,崇禎最後兩年也能多撈點朝廷資源。

鄭成功一聽沈大哥有能耐在南京招待周延儒,就更舍得花錢了,直接說不管他的知府能不能下來,都再追加十萬兩。

“……那這事兒就說定了,不管小弟何年能升遷,反正銀子先給了,這三十萬兩大哥你先花著,南北兩京我各讓人備十五萬兩。

咱也不說見外的話了,花錢辦事兒確實不怎麽光彩。但值此亂世,大哥與我都是做正事的人,有了權位才好名正言順為國出力,這也都是為了天下。”